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浪潮中,一群来自江苏东台的上海眼科专家,正以独特的“双城视角”重塑区域眼健康服务格局。他们既是上海医院的学科骨干,也是盐城“接轨上海”战略的关键纽带——通过名医工作室、技术帮扶和公益项目,将化的诊疗技术与人性化服务理念注入家乡医疗体系,让“光明”跨越地域界限。
沪盐医疗合作模式创新
名医工作室的深度扎根
2020年,东台市人民医院率先成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周激波教授名医工作室”,标志着沪盐眼科合作进入制度化阶段。这一模式突破短期坐诊局限,通过定期手术指导、疑难病例会诊及人才梯队培养,实现技术“留痕”。例如,周激波团队不仅引入眼底病激光治疗新技术,更协助建立标准化眼科质控体系,使东台市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率下降40。
多维协同平台的构建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与东台市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医法之治”青联沙龙,整合法律、医疗双重视角探讨诊疗规范化。同期,上海瑞金医院、东方肝胆医院等专家赴东台开展义诊,覆盖白内障、青光眼等常见病,并启动“健康驾驶舱”数据共享项目。这种从技术输出到体系赋能的演进,凸显了长三角医疗协作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型。
技术下沉的基层实践
近视防控的“上海方案”本土化
作为东台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主任,单冬炜(东台籍上海专家代表)将上海经验与县域实际结合。在2023年《开学护眼课》全国直播中,他提出“运动处方”理念,倡导羽毛球、乒乓球等远距离视物运动防控近视。同时推动东台建立“十大信息中心”,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实现沪东眼科数据互联,使农村学生足不出镇可获得上海专家的阅片诊断。
精准医疗的县域突破
东台光正眼科医院在江河集团收购后,加速对接上海技术资源:
此类实践印证了社会资本与公立技术协作的可行性,也为县域眼科专科化提供范本。
公益行动与健康使命
“光明行”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上海眼科界素有深入贫困地区义诊的传统。2006年发起的“光明行”活动,7年间为5000余人提供免费门诊,完成700余例白内障手术。东台籍专家虽未直接参与早期项目,但其公益精神渗透于本土实践——如东台市人民医院联合上海一院开展“博爱光明行”,为农村老年患者提供免费超声乳化手术。
健康素养提升的双向路径
专家们注重“治未病”理念传播:
这些行动将上海的前沿健康理念转化为县域可落地的干预工具,凸显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智慧”。
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
政策赋能下的协同机遇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2025)为沪盐合作提供新契机。东台率先构建“十大信息中心”,实现上海专家在线指导基层阅片、手术方案制定,使市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这种“技术下沉+数据上云”模式,成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微观样本。
人才流动的深层瓶颈
尽管合作成果显著,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对此,专家建议探索“双聘制”,允许上海专家兼职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土医生赴沪进修。
从技术桥梁到健康生态的构建者
东台籍上海眼科专家的实践,本质是一场以“乡情”为纽带、以“技术平等化”为内核的医疗革命。他们不仅将PHACO超声乳化术、飞秒激光等技术引入县域,更通过名医工作室、远程医疗和公益项目构建起可持续的眼健康生态。
未来,需进一步打破三方面壁垒:政策层面建立长三角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技术层面推广“AI辅助诊断”弥合基层能力缺口;文化层面强化“中医+西医”“预防+治疗”的整合医疗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光明”真正普照城乡每一个角落,让长三角医疗一体化从愿景走向百姓可感的日常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