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眼科始建于1945年,由华东野战军随军医院发展而来,是鲁南地区重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眼科中心。作为医院重点科室,该科年门诊量超2万人次,年手术量逾1500例,配备52张病床及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眼底血管造影系统等设备。在近视防治领域,沂水中心医院不仅提供精准矫正技术,更将“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理念融入区域公共卫生体系,成为鲁中南地区近视防控的重要枢纽。
技术实力与设备支撑
沂水中心医院眼科的技术优势源于其系统性配置。科室拥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及专业医护团队,于风华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在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领域经验丰富,可开展包括全飞秒激光、个性化角膜切削等术式。设备配置上,除美国威视准分子激光系统外,还引进了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美国Constellation玻璃体切割仪等,为高度近视并发症(如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提供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科室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开展“玻璃体切割术联合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研究,将眼底病治疗经验反哺近视并发症管理。2024年数据显示,其近视手术并发症率低于0.8,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技术安全性得到循证医学支持。
近视手术规范流程
沂水中心医院建立了“筛-诊-疗-访”四级管理路径。术前阶段采用OCT、角膜地形图、眼轴生物测量等十项核心检查,严格排除圆锥角膜、青光眼等禁忌症。以个性化方案设计为例,针对角膜薄的患者优选ICL晶体植入,而运动员等高风险职业则推荐全飞秒,避免角膜瓣移位风险。
术后管理贯穿终身。科室开发了数字化随访系统,要求患者在术后1周、1月、3月、1年定期复查,重点监控眼压、角膜修复及屈光回退。对于青少年患者,同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结合《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提出的行为干预方案,如户外光照时长、读写距离监控等,形成“手术矫正+行为防控”双轨策略。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沂水中心医院深度参与“十四五”眼健康规划。2023年起联合教育局推进校园眼健康工程,为0-6岁儿童提供年检覆盖率90的屈光筛查,利用AI手持验光仪识别远视储备不足儿童,早干预率提升至76。
在学龄期防控中,创新应用“光学+药物”联合疗法。对近视前期儿童推广离焦型框架镜,延缓眼轴增长效率达40-60;对年进展超100度的快速进展期患者,结合0.01阿托品滴眼液,有效控制率超85。科室程金涛副主任医师指出:“防控需家校医协同——学校减负增户外,家庭控电子屏幕,医疗端则需精准分层干预。”
全生命周期眼健康
近视管理延伸至中老年阶段。针对45岁以上人群,科室重点防控高度近视并发症:
老年低视力康复纳入体系。依托医院医养结合平台,为黄斑变性患者提供电子助视器训练及伽马矫正镜片,并与社区联动建立居家视觉康复档案,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服务网。
社会责任与未来方向
沂水中心医院履行公立医院公益职能。2024年组织“迎七一送健康”义诊,为230名农村居民免费筛查糖尿病眼病;牵头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远程会诊平台覆盖12家乡镇卫生院,年审核眼底影像超3000例,有效提升基层并发症识别能力。
未来发展聚焦两大方向:
一、技术普惠化:计划引进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TG-PRK),降低高端术式价格门槛;
二、科研临床转化:参与《近视管理白皮书》多中心研究,探索脉络膜厚度作为近视进展标志物的可行性。
沂水中心医院眼科以“精准矫正+全域防控”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儿童远视储备监测、青少年行为干预、成人手术矫正及老年并发症管理的全周期近视防治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于3.0T核磁共振、OCT等硬件,更在于将政策落地为区域性实践——如县域医共体模式、“光学-药物-行为”三联疗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AI模型实现超早期风险分层?怎样优化医保支付以覆盖近视防控链条?这些命题的解答,将推动“健康中国2030”愿景在眼健康领域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