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徐汇区汾阳路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又名上海市五官科医院),自1952年由胡懋廉、郭秉宽等一级教授创办以来,始终肩负着中国眼耳鼻喉科医疗、教学与科研的重任。作为国内集眼科与耳鼻喉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其眼科与耳鼻喉科连续十余年位列全国专科排行榜前三甲,耳鼻喉科更蝉联榜首13年。医院依托汾阳、宝庆、浦江、浦东四大院区,以同质化服务辐射全国,年门诊量超312万人次,手术量逾20万例。从基础诊疗到基因治疗,从临床服务到科研转化,医院以“守护感官健康,重塑生命感知”为使命,在医学前沿领域不断书写中国方案。
临床服务:精准诊疗与技术创新
医院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耳鼻喉专科服务体系。在眼科领域,提供从基础检查(如视力测试500元起)到高端手术的完整解决方案。其中近视矫正技术尤为突出:半飞秒激光手术(14,980元/双眼)、全飞秒手术(18,800元/双眼)以及针对高度近视的ICL晶体植入术(35,000元/双眼),均采用个性化方案,结合微创技术实现精准视力重塑。
在耳鼻喉科领域,医院率先突破遗传性耳聋治疗瓶颈。2022年,舒易来团队完成全球首例OTOF基因突变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通过双AAV载体将正常基因递送至内耳,使患儿听力阈值恢复至35dB,实现从无声到日常对话的跨越。此项技术被纳入《中国2024年度重要医学进展》,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三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目前,医院正牵头制定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专家共识,推动技术普惠化。
科研突破: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医学
医院以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为双引擎,聚焦遗传性感官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治疗策略。2025年,舒易来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证实,基因治疗不仅能恢复耳聋患儿听力,还可促进听觉皮层神经重塑,显著提升言语认知能力。该研究为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官重建后的可塑性提供了临床证据。
在科研转化领域,医院构建了“产学研医”协同生态。例如,与上海鼎新基因合作开发的RRG-003基因药物,获美国FDA孤儿药认证;与莫廷医疗共建多中心临床研究基地,加速眼科设备创新。近三年,医院在《柳叶刀》《自然-医学》等顶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人才培育:团队与青年力量
医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杰青3人、长江学者3人,高级职称医师179人,博导57名。团队建设注重“临床-科研”双轨制:一方面,李华伟、舒易来等学科带头人主导的耳聋基因治疗团队,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全球首例临床疗法;通过博士后流动站引进青年人才,提供年薪30-55万元、科研基金申报支持及留院通道,近三年吸引50余名海内外博士加入。
医院还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其特色“临床导师制”要求高级职称医师每年带教3名以上青年医生,确保显微外科、内镜技术等核心能力的传承。
资源整合:多院区协同与智慧医疗
医院形成“四院区一中心”格局:
智慧医疗贯穿服务全流程:互联网医院实现远程会诊;语音同步输入仪提升病史录入效率;电子化流程使门诊“无纸化”覆盖率超90。
未来方向:攻克罕见病与全球合作
医院新成立的“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与“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将OTOF基因治疗经验拓展至其他7000种罕见病。当前重点攻关包括:
1. 靶向递送系统优化:开发新型AAV载体,提升内耳基因递送效率;
2. 多基因突变联合治疗:探索CRISPR/Cas13x-RNA编辑技术治疗显性耳聋;
3. 跨国临床试验:与美国、欧盟机构合作推动RRG-003全球上市。
以感官健康,叩响生命共鸣
从65年前40张病床的专科医院,到如今拥有四个院区、年服务量超300万人次的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历程是中国专科医学发展的缩影。它既是临床技术的革新者——让先天失聪者听见敲门声,让近视者告别眼镜;也是科研无人区的开拓者——用双AAV载体攻克大基因递送难题,用神经影像解码听觉重塑密码;更是医疗未来的定义者——通过“产学研医”生态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患者手中的希望。
未来,随着基因治疗从“个案成功”走向“普惠医疗”,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对感官健康的日益重视,医院在罕见病攻克、智慧化诊疗、全球化合作中的探索,不仅将重塑五官疾病治疗范式,更将为人类感知能力的修复与增强提供中国智慧。正如舒易来教授所言:“让基因治疗的微光,照亮更多生命通路。”这束光,正从汾阳路83号出发,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