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金山医院眼科诊室里,罗芳医生正专注地为一名斜视患儿调整验光仪。她的诊室外,候诊区坐满了从金山区及周边慕名而来的患者——有白发苍苍的白内障老人,有因高度近视焦虑的青少年,也有术后复发斜视的年轻女性。作为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的骨干医师,罗芳的名字常与“斜弱视”“屈光不正”“青光眼”等常见眼病的精准诊疗紧密相连。在金山医院这片汇聚先进技术与医防协同的平台上,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细致的临床关怀,成为患者眼中“光明的守门人”。
专业深耕:常见眼病的多面手
罗芳的临床专长覆盖了眼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完整谱系。她尤其擅长斜弱视的个性化矫正、屈光不正的综合防控,以及青光眼、翼状胬肉、白内障等疾病的诊疗。在斜视治疗领域,她不仅参与术前评估,更跟进术后康复管理。例如一名31岁女性患者因斜视术后复发,专程返院寻求她的帮助,通过调整双眼视功能训练方案,终实现视觉重建。
这类病例背后,是她对技术迭代的敏锐跟进。金山医院眼科配备德国蔡司OCT、光学生物测量仪、超声乳化仪等先进设备,为罗芳等医生提供了精准诊疗的硬件支持。她参与的科室年手术量超千台,涵盖斜视矫正、白内障超声乳化等术式。针对复杂性屈光问题,她还与团队开展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及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将“治已病”与“防未病”结合。
团队协作:医防一体的金山模式
金山医院眼科的独特优势在于“医防融合”体系。作为金山区眼病防治所的依托单位,科室兼具临床治疗与区域公共卫生职能。罗芳的工作不仅是个体诊疗,更融入区域眼健康网络。例如在儿童斜弱视筛查项目中,她深入社区学校,参与设计早期干预路径,避免患儿错过黄金治疗期。
这种协作模式也体现在多学科联合救治中。科室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硕士培养点,拥有博导1人、硕导1人及多名高级职称专家。罗芳与学科带头人周晓东(白内障专家)、薛枫(屈光及视功能重建专家)等紧密配合,针对复杂病例开展会诊。例如一例合并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近视患者,经她初诊后联合眼底病组制定手术方案,实现视力挽救。这种“个人专长+团队互补”的模式,成为金山医院处理疑难眼病的核心逻辑。
患者关怀:细节中的医者温度
“眼科疾病常伴随长期焦虑,尤其是儿童和家长。”罗芳在接诊斜视患儿时,常需先化解家庭的紧张情绪。一名5岁男孩因间歇性斜视被误诊为“调皮做鬼脸”,她通过动态视功能检查明确诊断后,用玩具模型演示治疗方案,使家长重拾信心。这类细节源于她对“医病更医心”的坚持——诊室常备视力表贴纸奖励配合检查的儿童,候诊区放置眼病科普漫画,甚至为外地患者协调复诊时间。
这种人文关怀延伸至术后管理。一名翼状胬肉老年患者术后担心复发,罗芳团队通过电话随访指导用药,并提醒避免强光暴露。科室还开发了“眼健康管家”小程序,为慢性病患者推送个性化护眼提醒。正如她在科室讨论中强调的:“技术治愈眼睛,但只有共情才能治愈对黑暗的恐惧。”
斜弱视诊疗:技术突破与局限
作为斜弱视领域的实践者,罗芳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提升复杂病例的疗效。传统手术虽能矫正眼位,但约20患者可能出现视功能重建困难。为此,她与薛枫等同事合作,引入双眼视功能评估系统,通过术前模拟代偿头位改善度,并制定术后视训计划。
当前技术仍有局限。例如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等先天性病变,需联合玻璃体切除及视网膜复位术,但儿童患者预后常受限于神经发育。罗芳在病例讨论中多次呼吁建立“儿童眼病终身随访档案”,这一设想正通过医院与区眼防所的联动逐步落地。她认为:“未来需探索基因筛查与功能影像的结合,从病因层面实现早诊早治。”
在平凡中点亮星光
罗芳的故事,是基层眼科医师群体的缩影——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却以扎实的日常诊疗构筑起国民眼健康的基石。在金山医院“医防一体”的平台上,她将常见眼病的规范化治疗与个性化关怀结合,让技术有了温度,让诊疗有了延续性。
当前,我国近视率攀升与老龄化加剧正叠加放大眼健康需求。未来,如罗芳一样的眼科工作者需进一步融入三级诊疗网络:向上衔接基因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技术;向下扎根社区,推动筛查关口前移。正如金山医院眼科的目标——“让金山区每一双眼睛都有档案,每一次求助都有回响”。这条路虽漫长,但每一步都指向更清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