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医疗领域,同仁医院以其百年积淀与技术创新成为近视矫正的殿堂。自1993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近视激光手术以来,其诊疗体系历经30余年迭代,形成了一套融合精准评估、个性化手术方案及全程化管理的标准化流程。这程不仅覆盖全年龄段患者,更以“微创化”“安全化”“智能化”为核心,成为行业标杆。
门诊初诊流程
标准化步骤保障诊疗效率
同仁医院的近视治疗始于严格的初诊评估。患者需通过“京医通”“同仁小程序”或“114公众号”预约屈光中心门诊(东区),每日8:45放号,西区为手术专属就诊区。初次就诊者需在院内三楼窗口办理实名制建卡绑定,复诊患者则可通过自助机直接取号。
面诊与初步检查
面诊阶段,医生通过问诊与基础检查(如视力表、裂隙灯)初步判断手术适应性。重点提示患者提前记录近视史、用眼习惯等关键问题,避免遗漏。若符合手术指征,医生将开具包含角膜地形图、OCT、散瞳验光、眼底检查等项目的术前检查单,全程需2-7小时。
手术方案选择
技术适配个体需求
同仁医院提供全飞秒、半飞秒、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其中:
个性化设计的科学依据
同仁专家强调“技术适配职业与生活场景”。例如,画家需超高视觉精度,优先选择个性化引导的半飞秒;而对抗性运动者则推荐生物力学稳定性更优的全飞秒。所有方案均需结合术前角膜厚度(>450μm)、前房深度(>2.8mm)及屈光稳定性(两年内变化≤50度)综合评估。
术前精细评估
十一项检查构建安全防线
同仁的术前检查以“金标准”著称,包含十一项核心流程:缴费→角膜厚度与瞳孔测量→验光→TOMEY角膜地形图→OCT检查→散瞳药点眼→电脑验光→散瞳验光→眼底检查。其中散瞳验光要求停药后15分钟内禁用电子产品,以确保数据准确;眼底检查重点排查视网膜裂孔、糖尿病病变等禁忌证。
多学科协作排除风险
高度近视者需额外接受眼底内科会诊,筛查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隐患。同仁医院率先建立的“九大亚专科”(含眼底病、角膜病、青光眼等)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大化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管理
阶梯式复查机制
术后管理采用四次核心复查节点:24小时(首查裸眼视力)、1周(角膜愈合评估)、1个月(视觉质量稳定)、3个月(远期效果跟踪)。复诊流程包括人工窗口取号→视光中心复核度数→资料归档→医生调整方案。
终身化眼健康管理
专家提醒:手术仅矫正屈光状态,非治愈近视本身。高度近视者仍需每年眼底检查,防控视网膜病变。术后1个月内禁剧烈运动(如拳击、篮球),3个月内禁游泳、美瞳,并需严格遵医嘱滴用抗炎药物。
科学认知与技术边界
破除“治愈近视”误区
同仁医院魏文斌主任强调:近视本质是眼轴不可逆增长,手术无法阻断近视进展。若术前度数未稳定或术后过度用眼,仍可能回退。市面上“近视防控贴”“护眼仪”等产品缺乏医学证据,甚至可能损伤视网膜。
规范防控的三大支柱
被验证的有效防控手段包括: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抑制眼轴生长)、科学配镜(12岁以下需散瞳验光)、低浓度阿托品与角膜塑形镜(需专业指导)。
未来展望
技术融合与全程化管理
同仁医院正推动两大方向:
1. 设备整合:如蔡司VisuMax全飞秒与MEL90准分子激光的联用,实现数据无缝衔接与个性化切削优化;
2. 区域协作:通过“长宁区视障康复中心”等平台下沉资源,构建“筛查-手术-康复”闭环。
未解难题与研究前沿
现阶段圆锥角膜、干眼症患者仍被排除在激光手术适应证外。同仁团队正探索“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交联术”等新技术,或为复杂病例提供新可能。
以精准化重塑“清晰视界”
同仁医院的近视治疗流程,体现了“精准评估为基石,个体化方案为核心,终身管理为延伸”的现代医疗哲学。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如全飞秒无瓣微创),更在于系统性风险管控——从术前多维度排查到术后跨专科追踪。对于患者而言,理性认知手术边界(非治愈、需稳定用眼)与规范参与全流程管理,是达成“持久视觉自由”的路径。未来,随着基因疗法与神经视觉调控等研究推进,近视干预或将从屈光矫正迈向病因干预,而同仁的标准化框架,正为这一变革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