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梧州,有这样一家百年医疗机构——梧州市工人医院,自1903年建院以来始终引领着区域眼科技术的发展。作为桂东地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其眼科不仅在桂东南地区保持地位,更是梧州具备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治资质的科室。依托鹰视准分子激光等先进设备与深厚的技术积淀,该院成功将“防盲复明,精雕心灵之窗”的科室理念转化为数以万计近视患者的重明实践。
先进技术与个性化诊疗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配备前沿的近视矫正设备群,包括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眼底荧光造影及成像系统、全自动视野计等。其中鹰视准分子激光可实现微米级角膜切削,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技术迭代上,科室已成熟开展全飞秒激光(SMILE)、半飞秒激光(LASIK)、Smart全激光等多元化术式,覆盖从轻度到高度近视的矫正需求。
个性化方案设计是疗效的核心保障。医疗团队依据患者角膜厚度、屈光度、眼压、眼底状况等20余项参数,结合职业用眼习惯手术路径。例如,运动员或军事从业者优先选择无瓣全飞秒,而高度散光患者则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数据显示,该院激光术后患者裸眼视力达1.0以上的比例超过95,夜间眩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行业均值。
⚕️ 多学科协作的专家团队科室拥有结构完善的高水平人才梯队:主任医师陆华文(科主任)曾赴美国耶鲁大学眼科中心研修,擅长复杂眼底病联合手术;副主任医师杨俊主攻视网膜疾病与屈光矫正,其团队在白内障-近视联合手术领域经验丰富;魏艳飞副主任医师则专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斜视矫正手术。
团队协作模式突破技术孤岛。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患者,由陆华文主任主导玻璃体切割术,杨俊医师实施屈光晶体植入,实现“一台手术解决多重眼疾”。而对于近视发展迅速的儿童,则通过魏艳飞医师的斜视矫正联合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有效控制屈光度增长。这种多专家联动机制使该院在2025年广西近视治疗医院评选中跻身地区前三。
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作为梧州市眼科科研高地,科室承担多项省级重点课题。例如“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研究”获梧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成果已应用于高度近视继发青光眼的治疗。2023年,科室参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眼血流动力学研究”入选梧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为近视并发眼底血管病变提供新疗法。
产学研转化提速临床服务升级。1991年,科室参与验证的视力保健按摩器经828例临床试验证实视力改善率达96,获专利认证。近年来,团队与中山眼科中心合作开发的“青少年近视人工智能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角膜曲率与眼轴变化趋势,实现近视风险提前6-12个月,该项目已进入多中心试验阶段。
患者关怀与全周期服务从术前评估到终身随访,医院构建了精细化服务链。术前开设“近视矫正科普课堂”,利用3D角膜模型演示手术原理,消除患者焦虑;术中采用微痛技术,手术全程控制在10分钟内;术后建立专属档案,安排1周、1月、1年定期复查,并提供24小时应急咨询通道。
特色项目深化干预维度。科室创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俱乐部”和“青少年近视防控联盟”,开展年度爱眼日义诊。2021-2025年间,通过“健康快车”公益项目为逾千例贫困近视患者减免手术费用。针对儿童群体推出的“暑期视力保卫计划”,结合角膜塑形镜验配(国产梦戴维6800元起/副)与视功能训练,使参与儿童近视年增长率平均下降40。
近视防治的综合体系梧州市工人医院将近视矫正置于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体系中。对儿童强调“远视储备保护”,为成人提供“屈光-白内障联合手术”,对老年人则开展“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协同干预。这种分级防控策略使患者不同年龄段的视觉需求得到连贯性保障。
面对未来,科室将进一步探索基因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计划开展病理性近视易感基因筛查项目,并开发VR视觉训练系统。正如陆华文主任所言:“从矫正近视到预防近视,我们正推动诊疗关口的前移——未来目标不仅是让人看得清,更要让人不近视。”
梧州市工人医院以百年积淀的临床实力为基础,以持续创新的技术为引擎,在近视防治领域实现了“精准化、人性化、全程化”的医疗服务重构。这里不仅重塑清晰视界,更守护着每一扇心灵之窗背后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