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健康服务的“网底”,其作用至关重要。汶上县杨店医院立足自身定位,积极承担起辖区近视防控的重任,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举措,探索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基层近视防控路径,为筑牢青少年视力健康防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构建筛查体系
早期发现是近视防控的关键环节。杨店医院建立了覆盖幼儿园、小学及初中的定期视力筛查机制。医院配备了便携式视力筛查仪、电脑验光仪等设备,专业医护人员定期深入校园,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规范化的视力检查、屈光度检测及眼轴长度测量。筛查频率严格遵循要求,确保异常情况能被及时发现。
筛查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同样。所有结果均录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形成动态视力发育数据库。对于筛查中发现疑似视力不良的学生,医院会出具专业报告并时间通知学校及家长,明确建议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更详细的医学验光与诊断。这种“初筛-预警-转诊”的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近视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率。正如卫健委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所强调,建立视力档案并持续追踪是防控工作的基础。
深化科普教育
杨店医院深刻认识到,提升公众认知是防控近视的基石。医院创新科普形式,组建专业宣讲团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爱眼护眼大讲堂”。宣讲内容不仅涵盖近视成因、危害等基础知识,更聚焦实用的防控技能,如读写姿势“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沿一拳,手离笔尖一寸)、课间“目”浴阳光的重要性、电子产品科学使用原则等。
为提升科普吸引力与覆盖面,医院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图文并茂的护眼知识、制作并发布情景模拟式的科普短视频(如演示正确读写姿势、科学安排用眼时间)、组织线上知识问答等。这种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矩阵,有效覆盖了家长、学生乃至社区居民,将科学的视力保健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赵明威教授指出:“行为干预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道防线,而公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干预的效果。”
推动家校医联动
近视防控非一家之责,杨店医院主动搭建协作平台。医院与辖区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学生视力健康管理方案。医院专业人员定期入校,不仅开展筛查与宣讲,更指导学校改善教室采光照明条件、督促落实课间户外活动要求、协助监督学生读写姿势。学校则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与管理,确保防控措施在校园内落地生根。
家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医院通过家长会、线上家长课堂、发放《家庭护眼指南》手册等形式,向家长普及近视防控知识及家庭监测方法。特别强调家长需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屏幕使用时间,增加亲子户外活动。建立家长-校医-医院医生的沟通渠道(如微信群),便于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用眼情况与问题,实现动态监测与管理。这种紧密协作的模式,编织了一张覆盖学习生活全场景的近视“防控网”。
强化诊疗干预
对于确诊的真性近视学生,杨店医院提供规范的诊疗服务与个性化干预指导。医院配备具备资质的眼视光专业人员,可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并根据个体情况(如近视进展速度、眼位、视功能等)科学验配框架眼镜。医院严格遵守规范,为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近视进展快速的学生,在充分告知并获得知情同意后,提供低浓度阿托品的使用指导与随访监测。
医院特别重视行为干预的个性化指导。医生会结合学生的用眼习惯、学习负担、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一人一策”的干预方案,包括具体的户外活动时长建议、读写间歇安排、电子产品使用限制等,并在后续随访中根据效果进行动态调整。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增加日间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的独立保护因素,医院在方案中格外强调这一点并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汶上县杨店医院的近视防控实践,核心在于构建了“预防-筛查-教育-干预-管理”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显著提升了辖区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水平,更在于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基层防控路径——依托专业力量下沉、深化医校家协作、善用信息化手段、坚持行为干预优先和早期干预原则。
该模式的成功启示我们:基层医疗机构在近视防控战役中绝非配角,而是关键的枢纽与执行者。展望未来,建议进一步探索将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技术引入基层以提升效率;深化对高度近视及并发症的长期监测管理机制研究;同时亟需更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以科学评估杨店模式的远期效果及其推广价值,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事业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防"在初始,"控"在细微,杨店医院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孩子们点亮更清晰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