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北京同仁医院屈光科诊室走廊已排起长队。人群中不乏从外地慕名而来的近视患者,他们等待的对象,正是该科的“明星专家”之一——副主任医师高旭。这位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医学博士,已在屈光手术领域默默耕耘二十余年,累计完成上万例近视矫正手术。从基础研究到复杂疑难手术的攻坚,从和田地区援疆帮扶到教育部科技成果奖的获得,高旭以其融合精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诊疗哲学,成为同仁眼科屈光手术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专业积淀与平台协同
高旭的专业履历折射出中国屈光手术学科的发展脉络。1990年代末,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刚引入中国,高旭作为接受系统培训的眼科医生,在北京医科大学完成临床医学及眼科学深造后,扎根同仁医院屈光科。同仁眼科作为国内眼科学重点学科,拥有从角膜地形图仪到全飞秒激光系统的完整技术链,这为高旭团队开展精细化手术提供了硬件保障。
二十余年的专注实践,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复杂病例处理经验。早期以准分子激光手术(PRK/LASIK)为主,到近年主流的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表层切削手术(TransPRK),他始终站在技术迭代前沿。其参与的课题《LASIK手术并发症和视觉质量控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参编的《同仁眼科诊疗指南》《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学》更成为行业规范。深厚的学术沉淀与同仁平台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共同构筑了他的临床底气。
核心技术:精准化屈光手术体系
全流程个体化设计
高旭的手术方案核心在于“精准匹配”。他擅长结合患者角膜厚度、屈光度数、职业需求甚至生活习性综合决策。例如对角膜较薄的程序员,推荐创口更小的全飞秒;而对运动员或军人,则倾向于抗冲击性更强的ICL晶体植入。术前30余项检查中,他尤其关注角膜地形图和干眼筛查,避免术后视觉质量下降。
复杂病例的技术突破
面对屈光参差(双眼度数差异>250度)、混合散光等疑难病例,高旭提出分阶段干预策略。曾有一例6岁混合散光伴弱视患儿,传统眼镜矫正无效。高旭采用个性化角膜激光重塑,术后视力恢复至1.2以上,为儿童难治性屈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二次修复手术中,他独创“角膜形态重建联合像差优化”技术,成功挽救多例外院术后并发症患者。
科研转化与行业引领
从临床痛点出发的研究
高旭团队近年聚焦两大方向:一是近视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探索青少年近视防控新靶点;二是屈光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干预,如开发角膜交联(CXL)技术增强薄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其参译的《角膜屈光手术新进展》(The Evolution of Refractive Surgery),系统引入前沿技术理念。
推动技术标准化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教委近视防控专家组成员,他深度参与青少年近视筛查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内,他主张建立屈光手术并发症全国数据库,推动手术安全阈值标准化。“医生不仅要做手术匠人,更要成为技术规范的奠基者”,他在2024年全国眼科年会上的发言引发共鸣。
社会价值:从边疆到的辐射
2013年,高旭赴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挂职眼科副主任。一年间,他带队完成南疆首例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并培训当地医生掌握角膜地形图解读技术。如今和田医院已能独立开展常规屈光手术,年手术量超500例。
患者亦慕名而来。2024年寒假,一名留美学生在同仁屈光科完成全飞秒手术:“国内技术不逊于欧美,费用仅1/3,还有高医生这样的专家。” 这种“技术回流”现象印证了中国屈光手术的全球竞争力。同仁医院年近视手术量超万例,高旭团队占15以上,其患者满意度达99。
未来挑战与同仁模式的启示
中国近视人群已超6亿,屈光手术需求激增的行业亦面临挑战:基层医院技术参差、青少年近视防控关口前移不足、新型术式长期安全性需持续追踪。高旭在《屈光手术学》参编章节中强调,未来需构建三级诊疗网络—社区筛查、区域中心初诊、医院攻坚。
同仁眼科的探索已初见框架:以高旭等专家为核心,形成“临床-科研-教学-基层帮扶”闭环。例如其主导的“屈光手术医师培训营”,每年为地市医院培养逾百名专业人才。而在技术层面,他与周跃华教授合作的“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治疗圆锥角膜”研究,代表了中国对世界屈光手术的原创贡献。
同仁医院高旭的二十年从医路,是中国屈光手术从引进消化到创新引领的缩影。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重塑“光明”,用规范化技术传递医学温度;从和田的戈壁到北京的诊室,从基础实验室到论坛,始终践行着“让精准屈光手术惠及每一个体”的初心。未来,随着基因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技术的融合,以高旭为代表的中国屈光医生,或将在“摘镜时代”书写更恢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