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过50,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以低浓度阿托品为代表的医院近视药水因其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成为近视防控“三驾马车”之一(其余二者为户外活动与角膜塑形镜)。这类药水的配制绝非简单的稀释操作,而是涉及严谨的药剂学工艺、个性化浓度设计及严格的医疗监管。院内制剂的诞生既是对临床需求的响应,更体现了医药工作者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科学探索与责任担当。

一、核心成分:阿托品浓度与配制技术
低浓度阿托品(0.01-0.05)是目前经循证医学验证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的药物。其配制需基于精准的浓度控制:
科学配比方法:医院常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与玻璃酸钠滴眼液作为基础材料。以0.01浓度为例,需抽取0.5mg/1ml的阿托品注射液,注入5ml玻璃酸钠药水中混合;若配制0.05浓度,则需完全替换原滴眼液溶剂,注入5支阿托品注射液。
稳定性与辅料优化:阿托品分子中的酯键易水解,需在弱酸性环境(pH 4.0-5.5)中配制以维持活性,同时添加氯化钠、硼酸等调节渗透压至305 mOsm/L(接近泪液),减少眼部刺激。部分医院采用单剂量无防腐剂包装,避免苯扎氯铵等添加剂对儿童眼表的潜在损伤。
二、院内制剂:标准化生产流程与质控
由于国内长期缺乏正式上市药品,院内制剂成为主要供应渠道,其生产需符合严格规范:
无菌化生产链条:从原辅料称量、配液、过滤除菌(0.22 μm滤膜)到无菌灌装,全程需在C级洁净环境中操作。滴眼剂灌装后需检测pH值、渗透压、无菌性及含量均匀度,确保每批次稳定性。
动态质量监测: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机构发布的专家共识强调,制剂需定期抽检降解产物(如莨菪醇),开启后有效期不超过28天,避免因储存导致浓度衰减。广东省药监局亦通过飞行检查强化对已获批院内制剂的质量追踪。
三、安全使用:医疗监督与个体化方案
阿托品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处方前置”原则,避免盲目自配引发风险:
禁忌症筛查与适应症:用药前需由眼科医生评估眼压、房角结构及眼底状况,排除青光眼倾向、过敏史等禁忌。目前获批的0.01硫酸阿托品适用于6-12岁、近视100-400度儿童,超说明书用于4岁以上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
用药监测与联合干预:初期1-2周可能出现畏光、近视力模糊,通常可自行缓解。若年进展仍超50度,需联合角膜塑形镜或离焦框架镜;停药时机建议在15岁后且年增幅低于25度。值得注意的是,红光治疗仪与阿托品存在禁忌,不可同时使用。
四、争议与突破:从院内制剂到国药准字
低浓度阿托品的可及性正在政策与研发推动下逐步改善:
院内制剂的合法化推进:广东、上海等地通过“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快速通道”,支持三甲医院申报低浓度阿托品制剂。例如广东省卫健委明确将辅导医院完成注册,并建立长期安全性数据库。
国药准字号上市:2024年,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兴齐美欧品®)正式获批,成为我国获准用于6-12岁儿童近视延缓的滴眼液,其Ⅲ期临床试验证实可降低近视进展速度且安全性良好。但专家提醒,该药仍为处方药,代购“网红眼药水”或自行配制存在浓度误差、污染及法律风险。
规范与创新并行的未来之路
医院近视药水的配制与应用,是医学精准化与个体化结合的缩影。从院内制剂的工艺优化到国药准字产品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视防控药物走向标准化。阿托品并非“神药”,其长期安全性(如超5年使用的数据)仍需完善。未来研究需聚焦三方面:一是开发缓释凝胶、角膜植入剂等新剂型,提升疗效与依从性;二是探索基因分层(如父母高度近视者)下的用药方案;三是通过“户外活动+光学矫正+药物”的综合干预,构建近视防控网络。唯有将科学的药水配制、规范的临床使用与全民眼健康教育结合,方能守住儿童青少年的光明“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