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屈光中心的诊室里,李娟医生正为一位年轻近视患者解读角膜地形图,温和而专业的讲解让患者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作为眼科学博士、硕导、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李娟的名字已成为西北地区近视治疗领域的标杆。她不仅凭借全飞秒技术帮助数万人重获清晰视界,更以科研突破与创新科普模式,推动着眼健康事业的边界不断拓展。
专业成就与学术贡献
李娟的学术履历彰显其深厚的科研实力。她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并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完成访问学者研究,现为西安市第四医院眼屈光中心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及省级科研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含SCI论文10篇),译著5部,并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
她的研究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在上提出“眼表雾霾损伤机制”理论,推动环境因素致眼病的临床防护;2023年,她作为完成人领衔的《阿尔茨海默症眼部早期诊疗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研究通过眼部生物标志物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新路径,将眼科诊疗价值延伸至跨学科领域。其成果多次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术大会等平台展示,2020年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团队投稿全国会议论文达118篇,李娟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全飞秒技术先锋
李娟是西北地区全飞秒技术的引领者。她精于全飞秒SMILE手术、个性化引导手术等屈光矫正技术,尤其擅长通过微创方案解决高度近视、散光等复杂病例。其手术以“精准、安全、恢复快”著称——利用激光微米级切割重塑角膜形态,术中创口仅2-4毫米,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恢复视力。
她强调技术需与严谨评估结合。在2024年第五期全飞秒培训班上,她解析微创全飞秒优势时指出:“技术安全性建立在个体化术前筛查基础上,需综合角膜厚度、屈光度、泪膜状态等20余项指标定量分析。” 她主导的屈光中心已形成全流程管理体系,涵盖术前精准验光、术中导航定位、术后干眼康复等环节,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心年手术量逾万例,设备与规模居国内前列。
科普教育创新者
李娟是“西安近视眼健康科普+X”模式的发起人之一。针对传统科普覆盖面窄的痛点,她整合医院、学校、企业资源,于2024年推出“科普+X”平台,通过高校讲座、中小学互动课堂、直播义诊等多元场景传递眼健康知识。在西安工业大学活动中,她为大学生解析近视手术原理;而针对儿童群体,团队设计“眼球模型拼装”“视力保卫战”等游戏,让抽象知识可视化。
她主张科普需与技术创新同步。科普基地引入VR视觉模拟装置、智能验光机器人等设备,让公众体验高度近视的视界模糊或青光眼视野缺损,强化预防意识。这一模式被推广至陕西省内10余个县市,2024年累计覆盖超5万人次,成为全国爱眼日标杆案例。
医德典范与人文关怀
“医生不仅是技术实施者,更是患者的光明引路人。”这一理念贯穿李娟的临床实践。患者评价她“总愿多花10分钟解答疑虑”,从手术利弊到术后护眼细节,均用生活化语言阐释。她建立术后随访云平台,对干眼患者推送化人工泪液使用提醒,对青少年近视者定期跟踪眼轴变化。
她的团队关怀延伸至特殊人群。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中,她发现老年患者常因认知障碍无法表达视物模糊的痛苦,遂设计简化版视力表与色觉检测工具,提升老年群体筛查依从性。一名曾受其帮助的退休教师在感谢信中写道:“李医生握着我的手画图解释白内障手术的样子,让我想起教学生写字的时光。”
总结与未来展望
李娟以“科研-临床-科普”三位一体的实践,重塑了近视诊疗的维度:技术层面,她推动全飞秒手术向精准化、微创化进阶;社会责任层面,她开创的“科普+X”模式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新范式;人文层面,她证明了医学温度与技术同等重要。
未来她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深化“眼病-全身病”关联研究,如阿尔茨海默症的角膜生物标记物转化应用;二是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层眼健康,通过AI筛诊系统覆盖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正如她所言:“让每个孩子远离近视的焦虑,让每位老人无畏视界的模糊——这才是光明的意义。”
> :西安市第四医院官网、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公示文件、眼健康科普活动纪实(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