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科医学的革新浪潮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凭借其多维度、跨学科的技术整合,正重塑近视防控与治疗的范式。从物理光学干预到人工智能驱动的大数据分析,从基因层面探索到智能设备协同,该院以“精准干预、关口前移”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覆盖“-预防-治疗-管理”全链条的近视防控体系。其创新成果不仅惠及国内数千万患者,更在全球近视防控领域树立了技术标杆。
红光治疗技术:近视防控的革新突破
同仁医院自主研发的“朴光仪”(650nm低强度红光治疗设备)标志着非侵入性近视防控的重大进步。根据2024年发表于《JAMA Ophthalmology》的随机对照试验,该技术通过每日两次、每次3分钟的红光照射,可显著延缓眼轴增长。研究显示:红光组儿童一年内眼轴平均缩短0.11mm,而对照组增长0.26mm;近视进展率降低超150(红光组近视度改善15度,对照组加深26度)。其机制在于红光激活视网膜线粒体功能,增强脉络膜血流,从而抑制眼轴异常伸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红光治疗对尚未近视的儿童同样有效。在针对112名远视或低度远视儿童的亚组分析中,红光组一年近视发生率仅7.1,远低于对照组的23.2,为近视高风险儿童提供了前瞻性干预方案。安全性方面,团队通过OCT和眼底监测证实,治疗未引发视网膜损伤或角膜厚度异常,打破了传统对光生物治疗安全性的质疑。
AI与大数据:重构疾病与诊断
2025年,同仁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发的VisionFM眼科影像基础模型登上《NEJM AI》,成为全球通过视网膜图像颅内肿瘤的AI系统。该模型基于340万张眼底影像训练,覆盖八种成像模态,不仅能诊断白内障、青光眼等50余种眼病,还可38项全身生理指标(如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准确度相当于4-8年资历的眼科医师。
在落地应用层面,同仁医院与腾讯合作的AI青光眼筛查系统已实现社区级推广。系统通过眼底照可1秒处理10张影像,筛查成本从人均50元降至4元,检出率从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其创新性在于“热图可视化”技术,直观标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区域,辅助基层医生解读结果,解决了AI诊断“黑箱”导致的信任难题。该系统被纳入《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指南》,推动行业标准化进程。
多模态手术:个性化矫正的精准实现
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通过分层技术匹配不同患者需求,形成“微创--极限矫正”三级体系:
费用透明化是该体系的另一亮点。全飞秒手术(2-3.9万元)、ICL植入(单眼2.4-3.7万元)等均含术前检查与耗材,杜绝隐性消费。外地患者可享合作酒店折扣,3天完成检查-手术-观察全流程。
跨学科协同:技术生态的拓展与深化
同仁医院牵头“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联合10家机构攻关离焦镜片计量技术,解决行业无标可依的痛点。项目建立离焦微结构镜片的离焦量、耐磨性等关键参数检测标准,为2亿青少年镜片质量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百亿级产业规范化。
在硬件融合领域,2024年与荣耀共建“健康显示联合实验室”,将眼科医学标准引入消费电子。团队通过量化屏幕光对睫状肌调节负荷的影响,优化“绿洲护眼技术”,动态调节蓝光波长与频闪,降低视频终端综合征风险。此举标志着护眼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干预”。
未来方向:从治疗到全民健康管理
同仁医院的近视防控体系已显现整合价值——红光技术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AI筛查提升基层早诊率,个性化手术实现精准矫正。然而挑战犹存:红光治疗的十年期安全性数据需完善,AI模型在少数民族人群的泛化能力待验证,离焦镜片计量标准亟需认可。
未来方向将聚焦三点:
1. 基因-环境交互研究:结合遗传标记与用眼行为数据,构建近视风险模型;
2. 闭环管理系统:联动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与电子处方,动态调整干预方案;
3. 卫生经济学推广:通过医保政策将AI筛查纳入慢病管理,复制“糖网筛查”成功模式。
同仁医院的实践揭示:近视防控需打破“单点突破”思维,构建“技术-临床-产业”三角生态。从朴光仪的生物干预到VisionFM的数字化诊断,从离焦镜片计量标准到屏幕光健康参数,其创新始终以“人本医疗”为锚点。正如青光眼AI筛查成本从50元降至4元所预示的——当技术普惠性与医学严谨性深度耦合,近视防控将从专家体系走向全民可及的健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