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海环抱的鹭岛厦门,清晰视界已成为无数近视患者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追求。作为闽西南地区医疗技术高地,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依托三甲综合医院的多学科协同优势,以近30年近视矫治经验为基石,持续引领区域屈光手术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从1996年率先在闽西南开展激光近视手术,到2023年成功实施首台全飞秒手术,该科室始终以精准、安全、个性化诊疗为核心,为数万患者开启无镜新“视”界。本文将深入解析其技术实力、服务体系及创新成果,为追求视觉质量提升的群体提供科学参考。
一、技术设备全面革新
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构建了覆盖全术式的近视矫正体系,同时引入前沿技术设备。2023年引进的蔡司微创全飞秒VisuMax系统标志着屈光手术进入“微创精准时代”,该系统通过2-4mm超微切口取出基质透镜,大程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术后干眼风险显著降低,尤其适合运动员、军人等抗冲击需求人群。而针对角膜偏薄或超高度近视患者,科室同步开展ICL晶体植入术,将Collamer生物材料晶体植入眼内安全区,无需切削角膜即可矫正1800度以内近视,其可逆性优势为患者保留未来更多治疗选择。
技术迭代始终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除主流术式外,科室配备德国阿玛仕1050RS千频准分子激光、博士伦超乳玻切一体机等全套辅助设备,实现从术前精准评估(如角膜地形图、血流OCT检测)到术中实时导航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025年新临床数据显示,该院全飞秒手术患者术后1年视力稳定率达98.2,ICL植入术患者满意度超96,印证了技术设备升级对疗效的保障作用。
二、专家团队与个性化诊疗
学科带头人李世迎教授作为福建省专业技术引进人才,率领16人专科团队(含10名主任医师),构建了多维度近视矫治体系。团队遵循《老视临床个性化诊疗专家共识(2025)》核心理念,将患者职业特性、用眼场景纳入诊疗决策。例如对40-55岁职场人群,优先考虑延缓老视的角膜基质内写入术;对艺术工作者等精细视力需求者,则推荐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方案,实现远中近全程视力覆盖。
个性化方案更体现在复杂病例处理能力。科室依托三甲医院多学科协作优势,独创“近视-全身病关联管理”模式:针对糖尿病患者,联合内分泌科控制血糖波动对术后愈合的影响;针对高度近视并发视网膜病变者,通过欧堡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筛查裂孔,并联合激光光凝术预防网脱风险。2024年案例显示,一名角膜厚度仅460μm的近视患者经综合评估后,成功通过ICL手术矫正550度近视,彰显了团队突破技术禁忌的创新能力。
三、全周期质控体系
手术安全始于严谨评估。科室建立26项术前筛查指标,覆盖角膜内皮计数、暗视环境下瞳孔直径、泪膜破裂时间等关键参数。对于疑似圆锥角膜病例,运用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捕捉早期形态异常,将手术禁忌症漏诊率降至0.3以下。数据表明,该院2024年近视手术适应证筛选精准度达99.1,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术后管理构建终身健康档案。患者术后1周、1月、6月及每年需接受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检测,动态追踪高阶像差、散射光变化。针对部分患者术后的夜间眩光问题,团队开发个性化神经对比敏感度训练程序,通过3个月视功能锻炼,眩光不适主诉率下降76。依托厦门大学科研平台,科室牵头开展《屈光术后视觉质量与脑认知功能关联研究》,为优化手术参数提供神经科学依据。
四、创新转化与未来布局
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科室作为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率先开展“屈光手术数字孪生技术”教学:利用VR系统模拟术中突发虹膜松弛、负压环脱失等场景,提升医师应急能力。在技术研发领域,团队参与“新型亲水改性ICL晶体”多中心临床试验,该材料可显著降低术后晶状体前囊混浊发生率,预计2026年投入临床。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科室前瞻布局老视矫治创新方案。2025年与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研发“可调焦人工晶状体”,通过光响应凝胶材料实现原位屈光度调节;同步探索超声调控睫状肌再生技术,动物实验已证实可恢复2.0D以上调节力。这些探索标志着近视矫治从静态光学矫正向动态生理功能重建的战略转型。
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以“技术-人才-管理”三维驱动模式,重塑近视矫治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其全飞秒与ICL技术双轨并进,为不同角膜条件患者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多学科协作机制则有效破解复杂病例矫治难题。未来随着智能导航设备升级(如VISUMAX 800机器人激光系统)及可调焦晶体等创新技术落地,医院有望在视觉质量个性化重建领域持续领航,终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的视力健康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