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即墨,一群青少年走进即墨区中医医院眼科门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框架眼镜的束缚,而是寻求更长效的近视解决方案。作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该院依托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从早期干预到高度近视管理,构建了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近视防治体系,成为区域眼健康守护的重要力量。
中西医协同的诊疗体系
即墨区中医医院将中医整体观与西医精准诊疗深度融合。在近视诊断中,医院不仅采用标准验光流程,还结合中医体质辨识,通过舌诊、脉诊评估肝肾功能状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设备方面,配备先进的眼底视网膜照相机、角膜地形图仪等,可精准测量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关键指标,同时结合中医四诊仪分析体质偏颇,实现“数据+辨证”的双重评估。
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强调“肝开窍于目”和“目受血而能视”。针对用眼过度导致的肝血亏虚型近视,医院开发了滋肝明目方剂;对于脾虚气弱型患者,则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耳穴压豆。这种中西医协同模式,在2023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被明确推荐为防控近视的核心路径。
特色技术与个性方案
中医外治技术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针灸科开设的“夜间门诊”服务至晚8点,为学生群体提供推拿、揿针、雷火灸等非侵入性治疗。临床数据显示,针对假性近视患者,耳穴压豆配合眼部穴位按摩可显著缓解睫状肌痉挛,有效率超80。对进展性近视,医院创新性将中药离子导入技术与角膜塑形镜结合,通过中药活血化瘀改善眼底微循环,延缓近视加深。
针对需手术干预的高度近视患者,医院与青岛眼科医院等机构建立医联体合作,引入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技术。对于角膜薄或干眼症患者,优先建议ICL晶体植入术,并辅以滋阴润目中药调理术后眼表环境。这种“西医手术+中医调理”的整合方案,有效降低了术后干眼、眩光等并发症风险。
全周期视力健康管理
医院将近视防控端口前移,建立“筛查-干预-追踪”闭环系统。依托治未病科开展校园视力筛查,2024年联合教育局为3万余名学生建立屈光档案。筛查中发现,即墨区青少年近视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约52.7),但早期干预率不足30。为此,医院推出“春生夏长”生长发育义诊,为3-15岁儿童提供免费视力评估,并发放中医护眼操视频资料。
患者离院后的终身随访机制是另一大亮点。医院开发“中医护眼APP”,定期推送个性化护眼建议,并依托医共体体系,将患者数据同步至社区卫生院,实现分级追踪。对高度近视患者,每半年提供免散瞳眼底照相,早期监测视网膜裂孔、黄斑病变等风险,2024年已成功干预17例高危患者。
科研支撑与未来挑战
医院积极参与近视防治研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合作开展“揿针调控巩膜缺氧机制” 课题,探索针灸延缓眼轴增长的分子通路。2023年牵头即墨区中医院医共体单位,启动中西医结合防控近视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旨在验证中药复方联合行为干预对延缓近视进展的长期效果。
当前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中医治疗标准化不足,针灸、推拿等操作依赖医师经验;二是基层中医药资源匮乏。未来需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辨证系统开发,并加强社区医师培训。2025年医院计划引进可穿戴眼动监测设备,结合中医子午流注理论优化干预时段,进一步提升防治精准度。
即墨区中医医院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打破“重治轻防”的局限。通过融合脉络舒通胶囊改善微循环、揿针缓解睫状肌痉挛、飞秒手术矫正屈光的三级干预策略,医院正构建覆盖“未病-欲病-已病”的全周期护眼网络。随着《“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强调中西医并重,该院模式为基层医疗提供了范本——唯有将中医整体调节优势与西医技术精准性结合,方能应对青少年近视高发的公共卫生挑战。未来,深化医校联动、开发智能中医诊疗工具,将是突破防控瓶颈的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