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现代人视觉健康的普遍问题,尤其在学生与年轻群体中高发。在黄山屯溪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2医院(又称96601部队医院)曾是该领域的重要医疗服务提供者。作为原火箭军重点学科和安徽省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定点单位,其眼科在历史上积累了良好的声誉,方向阳等专家在近视飞秒屈光手术领域的技术能力曾备受认可。
然而近年来的患者反馈显示,该院的近视矫正服务能力已显著弱化。多位用户明确表示:“机器老了,没人做了”,甚至有“532医院以前很牛逼,现在不行了”的感叹。 一位带孩子求诊的家长记录显示,医院虽可进行基础视力检查及近视控制(如散瞳验光、配镜建议),但医生明确表示无法提供近视矫正手术,导致患者“白跑一趟”。 这一现状反映了公立军队医院在技术更新与人才持续培养方面的结构性挑战。
历史荣光与现实困境
532医院创建于1965年,作为综合性军队医院,其眼科曾是皖南地区的核心诊疗中心。在21世纪初的鼎盛时期,该科室在近视激光手术领域尤为突出,方向阳医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精于飞秒激光近视矫正,还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奖,在火箭军总医院等机构进修后,将先进技术引入黄山。 患者普遍反馈其手术“效果不错”,加之军队医院的公信力,使其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近视患者的。
技术与人才的断层导致其逐渐失去地位。公开资料显示,该院的眼科手术设备多年未更新,仍依赖早期购置的进口手术显微镜等基础设备,而关键性近视矫正设备如飞秒激光仪等已老化淘汰。 专家资源流失严重——方向阳等核心医生已转入民营黄山眼科医院执业。 这种“设备荒”与“人才荒”的双重困境,使得该院不再常规开展近视矫正手术,仅保留基础验光和眼病诊疗服务,功能退化为初级眼科门诊。
技术设备的更迭滞后
近视矫正手术是高度依赖精密设备的领域。当前主流术式包括全飞秒激光(SMILE)、半飞秒激光(LASIK)和ICL晶体植入,均需千万级的高端设备支持。例如黄山新视力眼科医院配备的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可实现微创、精准的角膜切削,术后恢复快且视觉质量高。 而532医院仍停留在早期准分子激光阶段,甚至该设备也因老化停用,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屈光手术要求。
设备的滞后直接限制治疗能力。据患者描述,该院目前仅能进行基础验光、眼压检测及药物干预(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进展),但无法提供手术解决方案。 相比之下,黄山市人民医院已引进歌德超乳玻切一体机、蔡司激光系统,可开展全飞秒手术(约20,000元)及ICL植入术(30,000元起)。 技术代差的扩大,使532医院在近视矫正这一细分领域彻底失去竞争力。
区域替代选择与比较优势
屯溪及黄山市内已有多个眼科机构可填补532医院留下的空白。黄山新视力眼科医院作为社会资本与合建的专科医院,拥有二级资质和60张床位,核心优势在于引进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和MEL90准分子激光系统,并设立独立的“飞秒屈光手术中心”,可提供全流程近视手术服务。 其合作专家多来自长三角地区,定期坐诊解决技术支援问题。
公立医院方面,黄山市人民医院(三甲)依托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吴强教授工作站,在近视矫正领域具备技术保障。该院不仅可开展全飞秒、ICL植入等高端手术,还建立了视光中心,提供青少年近视防控、斜弱视矫正等配套服务,形成“手术+防控”的综合干预体系。 民营的黄山眼科医院在鹰视飞秒激光技术领域表现突出,2025年位列本地半飞秒手术口碑榜首。
这些机构共同构建了分层、多元的近视矫治网络:新视力眼科与黄山眼科医院主打技术先进性和专科服务;黄山市人民医院强调整体实力与多学科协作;基层社区和二级医院(如市二院)则承接基础筛查与转诊职能。
总结与建议:公立转型启示与患者决策路径
屯溪532医院眼科的变迁揭示了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型困境:在缺乏持续资金投入与人才保留机制的情况下,即使曾拥有优势学科,也可能因设备老化、专家流失而迅速衰落。其现状也反映了军队医院改革中的共性挑战——在军民共建模式下(如与黄山市二院合作),如何平衡公益属性与技术市场化需求仍待探索。
对近视患者而言,理性选择需基于三点:
1. 技术适配性:低中度近视(<600度)可考虑激光手术,需确认机构具备全飞秒设备(如蔡司VisuMax);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者宜选择ICL,需考察医院晶体植入资质。
2. 专家经验值:优先选择固定执业、年手术量稳定的医生(如黄山市人民医院汪传梅、程意农等副主任医师)。
3. 术后管理能力:近视矫正需终身随访,机构是否提供系统化的视力跟踪、并发症干预至关重要。
未来,屯溪地区若能整合532医院的存量资源(如基础患者群、军医品牌)与民营机构的技术优势,或可重建多层次近视防治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公共卫生职能——如扩大学校筛查、建立区域眼健康数据库——将是弥补手术服务缺口之外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