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作为现代眼科学的重要突破,正重塑千万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一支由专家领衔的屈光团队以精湛技术、创新研究与个性化诊疗方案,持续引领行业标准。他们不仅是技术的践行者,更是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一、专家团队构成
同仁医院屈光科汇聚了国内专家,形成老中青三代结合的人才梯队。科室核心成员包括王宁利教授(眼科中心主任,40余年完成近3万例眼科手术)、翟长斌(角膜波前像差个性化手术专家)、魏文斌(屈光手术安全性质控专家)等。中青年骨干如李婧(高度近视ICL手术专家)、高旭(全飞秒技术人)、赵鹏飞(复杂屈光不正矫正专家)等,均在细分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每位专家均拥有独特研究方向:李婧专攻ICL植入术,年手术量超300例;翟长斌深耕阿玛仕准分子个性化增效手术,解决术后视觉质量问题;熊瑛则聚焦高度近视联合白内障的跨学科治疗。
团队协作模式是该科室的核心优势。复杂病例需经多专家会诊,例如超高度近视合并眼底病变者,由王宁利提出“双压理论”制定手术方案后,联合魏文斌评估眼底风险,终由李婧执行ICL植入。这种“精准评估-联合设计-分阶实施”流程,使术后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
二、前沿技术体系特色
同仁医院构建了覆盖全术种的屈光手术技术矩阵。在激光矫正领域,提供标准化飞秒(FS-LASIK)、个性化飞秒(Wavefront-Guided LASIK)、全飞秒(SMILE)及地形图引导手术(Topography-Guided LASIK),其中全飞秒手术占比达45。针对超高度近视,ICL晶体植入术采用“生理性内引流”术式改良,较传统术式并发症降低60。更值得一提的是角膜波前像差引导手术——基于翟长斌团队应用的阿玛仕平台,通过小化切削深度(Minimize Depth+)技术选择性矫正Zernike高阶像差,在改善患者夜视力障碍的同时节约30角膜组织。
技术创新源于自主研发能力。王宁利团队设计的全球增强房水“泵功能”的3T手术,将青光眼治疗理念融入屈光矫正;其研发的5度进阶高精度镜片突破传统25度限制,使屈光矫正精准度提升5倍。2025年推出的“伏羲慧眼”AI大模型,更实现“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术前风险筛查准确率达99.2。
三、科研转化与行业引领
作为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仁专家持续输出原创研究成果。王宁利提出的“眼压-颅压双压理论”被纳入青光眼学会培训指南,改写近视并发症诊疗路径。在防控领域,基于安阳儿童近视十年队列研究提出的“远视储备”概念(6-7岁应有150度储备),成为近视防控方案的核心指标。
同仁专家深度参与技术迭代。2025年屈光手术高峰论坛上,同仁团队与全球共同探讨全光塑(3D精雕)技术——该技术整合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数据,实现1100度近视、450度散光的“全眼”,术后夜间视觉质量提升显著。作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长单位,医院牵头制定《“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推动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突破3500,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达95.4。
四、安全质控与个体化服务
“严格评估重于手术实施”是同仁的铁律。魏文斌强调:术前需排除进展性近视(年增长>50度)、圆锥角膜等禁忌症,术后需监控用眼习惯避免“度数回退”。医院建立四级质控体系:一级筛查(基础检查)、二级诊断(AI模型)、三级会诊(多专家联审)、四级追踪(10年随访数据库),使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2。
个体化方案设计贯穿诊疗全程。青年患者全飞秒保留角膜生物力学强度;艺术家、驾驶员等对夜视力要求高者,采用角膜波前像差或全光塑;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则实施ICL-白内障联合手术。费用透明体系覆盖术前检查(800-2500元)、手术(标准飞秒双眼1.6-2.2万/全飞秒2.5-3.3万)、术后护理(500-1500元),且提供全程可视化费用清单。
五、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近视防控新挑战,同仁团队聚焦两大方向:在技术层面,研发光学模拟远眺机制的远视屏,结合5度进阶镜片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在诊疗模式上,推进“AI家医签约体系”,通过伏羲慧眼模型实现居家眼健康监测。专家亦呼吁公众理性认知——魏文斌在卫健委发布会指出:“近视不可逆,宣称消除近视的产品缺乏证据,防控应以户外活动及科学矫治为基础”。
同仁的愿景不止于手术。正如王宁利所言:“给病人带来光明是骄傲,但让盲人丢掉盲杖才是目标。” 这支团队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炬,照亮中国屈光手术的进阶之路。
> 数据见证专业
> 3万例:王宁利教授个人手术量
> 98:术后患者满意度
> 45:全飞秒手术占比
> 0.1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 5倍:新镜片技术提升的精准度
> —— 来自同仁医院临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