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专业医疗知识的传播需要而亲民的“声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中国西部医疗的标杆,其眼科团队中涌现了一批以科研为根基、以科普为使命的专家。他们通过学术研究、公益行动和媒体互动,将晦涩的医学语言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防近指南”,成为连接医学与大众健康的“主播”。
一、科研领航:循证医学的践行者
华西医院眼科团队的核心人物刘陇黔教授,既是学科带头人,也是近视防控科研的领航者。他带领团队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例如2022年与明月镜片合作的轻松控Pro镜片研究。该研究通过128名儿童的6个月随访,证实镜片延缓近视度数增长有效率达68,延缓眼轴增长达56,且效果随时间推移显著提升。这一成果不仅为产品提供循证支持,更成为行业技术革新的科学范本。
团队成员杨必副教授则聚焦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她指出,针对近视前期儿童(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0.75D),平光离焦设计镜片结合行为干预可显著延迟近视发生。在2025年近视论坛上,她进一步强调真实世界研究的重要性,呼吁探索高度近视及屈光参差患者的个性化防控方案,推动研究从实验室向临床实践转化。
二、科普先锋:大众健康的“翻译官”
面对中国居高不下的近视率,华西专家主动化身“科普主播”。2020年疫情期间,刘陇黔与邓应平教授通过媒体发布《疫情期间用眼指南》,用方言和网络语言提醒公众防范“屏幕依赖”:“屋头的娃儿电视敞看,网课不断,手机霸占!” 这种接地气的表达引发广泛共鸣,单篇阅读量超百万。
科普形式亦不断创新。陈常旭视光师在青少年近视专科门诊中,通过短视频演示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边思予等年轻医师则参与制作“蒙眼体验”“看图猜错”等互动游戏,在幼儿园爱眼日活动中引导儿童理解护眼重要性。从校园宣讲到短视频矩阵,华西团队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场景,让防控知识“看得懂、用得上”。
三、跨界合作:产学研融合的推动者
作为“科研主播”,华西医院积极联动产业界推动技术落地。2022年与明月镜片研发的轻松控Pro镜片,基于中国儿童眼轴特征设计,采用“贝壳形”视像区提升佩戴舒适度,并运用C.A.M.D技术植入1295个微透镜形成视网膜前离焦。2025年,团队又与视景医疗启动“多宝视VR改善双眼视异常” 临床研究,探索数字疗法对斜弱视儿童的疗效。
此类合作严格遵循循证路径。杨必教授在近视防控框架眼镜研究中指出,产品需经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外观相似的镜片若无循证支持,不能想当然认为其有效”。华西的产学研模式,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临床依据,也为公众筛选出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
四、新生力量:青年梯队的孵化者
华西的“主播”队伍持续吸纳新生代。眼视光学系培养的专才如边思予(轻松控课题核心成员)、陈常旭(青少年近视防控视光师)等,既参与临床研究,也承担社区科普。2025年西部近视防控论坛特设“视光教育”分论坛,刘陇黔教授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解决基层眼健康服务短缺的关键。
青年医师的成长亦受益于化学术平台。团队与Pauline Cho教授等专家合作,引入学术诚信规范,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杜绝伪造、篡改、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这种“科研-教学-临床”三位一体的孵化机制,为行业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从“主播”到“生态”,构建近视防控中国范式
华西医院的“近视主播”群体,本质是以科研为矛、科普为盾的近视防控生态体系。他们通过循证研究优化防控技术(如镜片设计、VR疗法),借助多元传播触达公众认知,终在产学研协同中实现技术普惠。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提升近视前期干预的依从性?如何实现高度近视的个性化管理?华西团队建议双轨并进:一方面深化RCT与真实世界研究,探索AI眼镜等智能终端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推动政策联动,将近视防控纳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唯有将科学之声传得更远,才能让“光明未来”从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