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小孩近视在医院进行的检查是一个系统化流程,旨在准确评估视力状况、排除其他眼病,并为后续防控方案提供依据。以下是基于专业眼科诊疗流程的详细说明,涵盖核心项目和注意事项:一、核心检查项目,1.视力检查,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使用标准视力表(如小数制或五分制)测量远、近视力,初步判断视力水平。6岁以上儿童视力低于5....
小孩近视在医院进行的检查是一个系统化流程,旨在准确评估视力状况、排除其他眼病,并为后续防控方案提供依据。以下是基于专业眼科诊疗流程的详细说明,涵盖核心项目和注意事项:

一、核心检查项目
1. 视力检查
裸眼视力与矫正视力:使用标准视力表(如小数制或五分制)测量远、近视力,初步判断视力水平。6岁以上儿童视力低于5.0(1.0)需重点关注。
年龄参考标准:
4~5岁:0.6~1.0
6岁以上:≥1.0(5.0)
| 年龄 | 正常视力范围 |
|||
| 2-3岁 | 约0.4 |
| 3-4岁 | 0.5-0.7 |
| 4-5岁 | 0.8-1.0 |
| 6岁及以上 | ≥1.0 (5.0) |
2. 眼健康筛查
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结构,排除角膜炎、白内障等疾病。
眼压测量:排除青光眼风险(散瞳前的必需步骤,高眼压者禁用散瞳药)。
眼底检查:通过广角眼底照相或检眼镜,排查视网膜病变(如豹纹状眼底、黄斑裂孔),尤其对高度近视儿童至关重要。
3. 屈光状态评估
散瞳验光(关键步骤):
目的:麻痹睫状肌,消除调节干扰,区分真性/假性近视。
方法:6岁以下常用阿托品慢散(用药3天),6岁以上多用托吡卡胺快散(点药4次,约40分钟)。
注意事项:散瞳后可能出现畏光、视近模糊,需避强光并暂停阅读/电子产品24~48小时。
综合验光:散瞳后结合电脑验光与人工插片验光,确定近视、散光度数及轴位。
4. 眼球生物学测量
眼轴长度(A超):监测眼轴增长是评估近视进展的核心指标(年增长>0.4mm提示发展过快)。
角膜曲率:分析角膜弯曲度,结合眼轴长度综合判断屈光状态。
角膜地形图(可选):排查圆锥角膜,为塑形镜验配提供依据。
二、专业补充检查(视情况开展)
双眼视功能检查:评估调节、聚散能力,排查视疲劳、阅读障碍等问题。
调节功能检测:如调节滞后(与近视发展相关)。
眼位与斜视筛查:排除眼球运动异常。
三、完整就诊流程
1. 预约挂号:选择正规医院眼科或视光中心,优先挂儿童眼视光专科。
2. 初步分诊:护士站测视力、问诊,分诊至对应医生。
3. 医生面诊:
裂隙灯、眼位检查;
开具检查单(散瞳验光、眼轴、眼底等)。
4. 执行检查:
流程示例:测眼压→散瞳(同步做眼轴检查)→验光→眼底检查。
5. 诊断与方案:
医生综合数据判断近视性质及程度;
制定方案:如配镜(框架镜/角膜塑形镜)、阿托品治疗、视觉训练等。
6. 定期复查:
近视儿童每3~6个月查眼轴、视力;
塑形镜佩戴者需加查角膜地形图及内皮细胞。
⚠️ 四、家长须知
检查前准备:
停戴隐形眼镜3天以上;
携带既往视力报告以便对比。
假性近视识别:散瞳后若近视消失,则为调节痉挛所致,可通过用眼习惯调整恢复。
远视储备监测:散瞳后等效球镜值(SE)若低于年龄标准(如6岁SE<+0.75D),提示近视高风险。
防控结合:检查后需落实户外活动(每日≥2小时)、20-20-20用眼法则、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综合措施。
总结:儿童近视诊断需通过“基础视力+眼健康+屈光+生物参数”四维检查,其中散瞳验光与眼轴监测是核心。建议发现视力异常即就医,并坚持每半年复查,动态防控近视进展。若学校筛查提示“远视储备不足”或“筛查性近视”,务必尽快完善专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