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总医院(现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自1949年建科以来,始终处于华南地区近视矫治技术前沿。作为广州地区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单位之一,医院在屈光手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2000年后,医院投资700万元引进美国新一代VIXS-S4准分子激光系统及配套设备,专用于近视、远视及散光的矫正,其高速扫描功能和精准切削能力为手术安全性与效果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科室还配备全自动角膜塑形设备、荧光眼底照相机、眼用A/B超等先进检测仪器,构建了从术前筛查到术后随访的完整数字化诊疗体系,确保患者获得覆盖全流程的精准医疗服务。
经历70余年发展,该科室在复杂病例处理上形成独特优势。尤其对合并高度近视、角膜形态异常或既往眼外伤史的患者,通过多模态影像评估(如前节OCT、UBM)制定个体化方案,显著降低手术风险。这种技术积淀使医院成为华南地区疑难屈光不正患者的重要转诊中心。
专家团队与临床特色
医院眼科团队由专家领衔,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形成高学历与临床经验并重的人才梯队。团队传承首任主任许尚贤教授的学术基因(其编著的《眼部成形术》为我国眼部整形学奠基性专著),在屈光手术领域融合精准医疗与个性化设计理念。专家不仅注重技术实施,更强调医患共决策:术前充分沟通患者用眼需求,结合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泪液功能等20余项检查数据,为患者匹配全飞秒、半飞秒或ICL晶体植入等术式,避免“一刀切”式治疗。
团队在复杂病例处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例如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患者,创新性采用“激光+ICL联合术式”;对合并白内障的近视患者,通过超声乳化联合多功能人工晶体植入实现视力与屈光同步矫正。近年在眼外伤修复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非接触型眼内异物定位技术)也被转化应用于屈光手术并发症防治,进一步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医院严格遵循近视手术适应证标准(年龄18-45岁),并依据患者度数、职业需求及眼部条件四类主流术式:
方案制定需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门槛。例如,圆锥角膜病变、严重干眼症、活动性眼病患者均被排除在激光手术之外;术后管理则依托标准化流程:24小时复查角膜愈合、1周监测眼压、3个月评估视觉质量,并辅以人工泪液防护干眼并发症。数据显示,该院近视手术患者术后1年视力稳定率达98,印证了个体化方案的科学性。
疗效保障与社会认可
技术成效通过大规模临床实践得到验证。医院曾承担广东省“助残复明”工程,深入贫困山区开展超万例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复明率达99,2002年获国务院七部委联合授予“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集体”。近视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后1周裸眼视力≥0.8者占比95,术后1年近视回退率<5,显著优于行业基准。
患者评价凸显服务优势。多数反馈提及“医护团队细致解读检查报告”“术中无痛感”“24小时应急咨询机制”等体验。这种技术实力与服务质量的结合,使医院在本地患者推荐指数中长期位居前三。值得注意的是,团队持续追踪前沿,近年引入角膜交联术加固薄角膜、优化激光切削算法减少高阶像差,进一步推动疗效升级。
总结与未来展望
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凭借先进设备(如VIXS-S4激光系统)、深厚临床积累(万例手术经验)及个体化术式设计(全飞秒/ICL等多技术覆盖),成为华南近视矫治的重要力量。其特色在于将眼外伤救治、白内障手术领域的技术优势(获军队科技进步奖9项)转化应用于屈光手术并发症防治,形成独特的医疗竞争力。
未来发展方向可聚焦三点:其一,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历史病例提升精度;其二,开展超高度近视多中心研究,联合蔡司等企业开发专用晶体设计;其三,加强术后视功能追踪,建立屈光手术人群终身视觉健康档案。这些举措将推动近视矫治从“视力矫正”向“视觉质量优化”的范式升级,延续医院“技术为民”的建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