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自1995年创立准分子激光专科以来,始终处于中国近视矫正领域的前沿。作为浙江省早开展近视激光手术的机构,其屈光手术专科已发展为全国规模大的诊疗中心之一,年门诊量超4万人次,年手术量近万例,累计成功矫治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患者逾14万例。学科带头人陈世豪教授领衔的团队集临床、科研与教学于一体,不仅承担继续教育项目及课题,更主导制定了多项行业技术标准。
团队的专业性体现在对前沿技术的快速转化能力。医院在国内率先引入全飞秒激光(SMILE)、Smart全激光等核心技术,并开创性开展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TransPRK术等复杂术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在上发现交联术后角膜切削效率变化规律,提出修正参数,为全球屈光手术安全性研究贡献关键数据。这种“临床-科研-转化”一体化模式,使医院成为全国屈光手术医师的培训基地,持续输出标准化技术范式。
创新技术体系与个性化方案
医院构建了覆盖全术式的技术矩阵,可满足不同患者的视觉需求。其核心优势在于将设备与个体化设计深度融合:德国蔡司Visumax Smile 3.0全飞秒系统实现2-4mm微创切口,而Smart全激光技术则采用零接触的TransPRK方案,特别适合演员、运动员等高风险职业群体。针对复杂性病例,团队开发了波前像差引导、角膜地形图引导等方案,有效矫治外伤性角膜瘢痕、术后视觉质量下降等疑难问题。
在高度近视领域,专科突破传统激光手术局限,整合眼内晶体植入术(ICL)与后巩膜加固术,为超高度近视(>1800度)患者提供联合解决方案。2022年,团队为艺人李希侃实施的Smart全激光手术即典型案例:针对其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导致的角膜干燥,术前通过20天角膜修复准备,结合个性化参数设计,术后一周视力显著提升。这种基于生物力学特性的术式选择逻辑,彰显了“一人一策”的精准医疗理念。
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性是近视手术的核心生命线。医院建立了一套涵盖术前、术中、术后的三维质控体系:
并发症防控尤其体现团队功力。针对公众担忧的术后干眼问题,研究证实约80患者为暂时性症状,通过人工泪液及神经修复药物(如血清制剂)可在2-6个月内缓解。而对于罕见的屈光回退(发生率<5),团队采用增强型CXL(角膜交联)技术加固角膜生物力学强度,将二次手术风险降低至0.3以下。
社会信任与行业标杆意义
公众对近视手术的疑虑常源于信息不对称。对此,医院通过三重路径构建信任:
科学传播层面,副院长胡亮、陈世豪等专家多次公开回应争议。针对“医生不做手术”的误解,王勤美教授指出:医护人员手术比例是普通人群的数十倍,隐形摘镜者常被误认为未手术。戴琦主任更以身证言,2018年接受全飞秒后视力稳定1.0逾5年。
临床证据层面,10年以上随访数据显示:手术安全性指数达1.01(>1为安全阈值),有效性指数0.98,无一例角膜扩张。这些数据发表于《中华眼视光学杂志》,成为行业金标准。
服务创新层面,医院开设“参军/公务员绿色通道”,为特殊需求群体优化流程。2023年一对夫妻同期接受胡亮教授主刀的全飞秒手术,次日即达1.2视力;而圆锥角膜防治项目连续7年为患者提供免费交联手术,惠及全国30省患者,践行“天下无锥”的使命承诺。
未来方向:从技术革新到生态构建
面对近视防控战略,医院正推动三大升级:
1. 技术国产化突破:2012年自主研发中国首套准分子激光系统,打破进口设备垄断。当前依托中国眼谷平台,加速全飞秒设备核心部件攻关,降低手术成本。
2. 诊疗智能化迭代:开发角膜生物力学模型,通过AI术前模拟切削方案,实现“虚拟手术-真实结果”精准匹配。
3. 防控体系化延伸:建立青少年近视进展预警系统,将屈光手术与早期干预衔接。同步探索老视矫正技术,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觉需求。
> 温州眼视光医院的实践揭示:近视激光手术绝非商业噱头,而是融合精密工程、生物力学与神经视觉的交叉学科。其价值不仅在于摘镜本身,更在于推动人类对视觉健康的本质理解——正如陈世豪所言:“我们不只是医生,更是光明的守护者与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