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机构咨询 > 淮南人民医院近视眼防治健康关爱公益活动启动

淮南人民医院近视眼防治健康关爱公益活动启动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靠着你不用愁 上传提供

发布: 268 评论

安徽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淮南市人民医院)眼科作为省内“十三五”优先发展重点专科,连续多年蝉联淮南市重点学科,其近视防治体系融合临床诊疗、科研创新与公共卫生服务,成为皖北地区眼健康领域的标杆。从精准矫正手术到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构建,该科室以多维度干预模式,为不同年龄层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

淮南人民医院近视眼防治健康关爱公益活动启动

技术实力与科室建设

淮南人民医院眼科以“亚专科精细化”为核心战略,形成眼底病、屈光手术、青光眼、眼眶病等特色方向。科室配备前沿设备,包括ETDRS视力检查系统、超广角眼底摄像仪、UBM(超声生物显微镜)等,支撑高精度诊断。尤其在近视矫正领域,常规开展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术等主流术式,并结合患者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

团队拥有19名专科医师,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40。学科带头人谢驰主任推动多项技术创新:2020年引入玻璃体内抗VEGF药物联合地塞米松缓释植入剂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水肿,显著改善患者预后;2023年开展安徽省首例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植入术,解决老视叠加近视的复杂案例。科室还依托安徽理工大学眼科研究所,由方严教授(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及与防控》等专著)领衔科研攻关,将临床数据转化为防控策略。

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面对学生近视率高发的严峻形势(全国高中生近视率80.5),医院构建“医-校-家”联动防控网。院内设立全省“光明中心”,开发标准化筛查流程:为3岁以上儿童建立屈光档案,通过眼轴监测、远视储备评估等手段预警近视风险;对已近视儿童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梯度干预方案,延缓近视进展。

院外延伸至公共卫生领域。科室定期组织团队深入中小学开展视力普查,2024年参与安徽省疾控中心“专家进校园”项目,覆盖852所学校超25万学生。在六安市清水河第二小学等试点,推广“20-20-20”用眼法则(用眼20分钟后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及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并将教室采光改造纳入防控建议。针对家长认知盲区,于燕副主任强调:“防控产品需专业指导使用,盲目采购可能加剧视力恶化”。

前沿技术与科研转化

2025年《近视管理白皮书》指出,近视防控需向“全生命周期”拓展。淮南人民医院率先响应:在儿童阶段,研发基于AI算法的近视风险模型,通过遗传因素(父母近视史)与环境参数(用眼强度、户外时长)评估近视概率;在成人阶段,创新应用微脉冲激光治疗干眼并发症,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科研转化成果显著。方严教授团队聚焦“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机制”,其著作《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获出版基金资助。科室近三年承担省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针对“脉络膜厚度与近视进展相关性”的研究为防控方案调整提供新依据。合作层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机构共建多中心研究网络,参与制定全国性诊疗标准。

全流程服务体系的构建

从精准就医到长期随访,科室推行“闭环管理”。术前阶段,配置专业验光师团队,结合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20项检查严格筛选手术适应症;术后建立终身随访制度,通过数字化平台推送用药提醒及复查节点,减少并发症风险。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优化服务。为参军、招飞青年开通绿色通道,采用全激光手术(避免角膜瓣移位风险)保障剧烈运动下的视觉稳定性;对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王云副主任团队强化“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理念,将视网膜筛查纳入慢病管理常规项目,年均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超300例。科室开发科普动漫、VR体验课程,将抽象的眼科知识可视化,提升公众认知度。

总结与展望

淮南人民医院眼科以“技术-防控-科研-服务”四维体系,重塑近视管理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亚专科精细化提升复杂病例诊疗能力;以公共卫生视角下沉防控资源;依托循证医学推动技术迭代;借力数字化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

未来挑战仍存:皖北地区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早期筛查覆盖率不足;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控需跨学科协作框架。下一步可探索“社区筛查哨点+AI初筛+三甲确诊”的分级诊疗模式,并深化近视与全身疾病(如遗传性胶原蛋白病)的关联研究。正如《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所倡导,唯有融合“个体精准干预”与“社会协同共治”,方能筑牢全民明眸“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