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机构咨询 > 山东省立近视眼手术医院专业团队精湛技术确保近视矫正安全

山东省立近视眼手术医院专业团队精湛技术确保近视矫正安全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putaotang0 上传提供

发布: 62 评论

在齐鲁大地的医疗版图上,山东省立医院眼科如同一盏明灯,为近视患者照亮重获清晰视界的道路。依托七十余年的深厚积淀与前沿技术创新,这里已发展成为集临床诊疗、科研攻关与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区域性近视矫治中心,将“精准”与“安全”镌刻进每一例手术中。

山东省立近视眼手术医院专业团队精湛技术确保近视矫正安全

技术实力全面覆盖

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以多维度技术体系构建近视手术核心竞争力。科室配备全球设备集群,包括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博士伦217 Zywave准分子激光仪、Orbscan-II角膜地形图等,可全面支持LASIK、LASEK、全飞秒SMILE、ICL晶体植入等个性化术式。针对不同患者需求,团队制定差异化方案:中低度近视患者多采用角膜激光切削术,而超高度近视或角膜薄者则通过ICL植入实现视力矫正,突破传统手术禁忌。

技术创新持续驱动临床突破。作为省内早开展LASEK技术的单位,科室将适应证拓宽至边缘角膜患者;近年更引入全飞秒精准4.0系统,通过AI算法消除设备误差与操作差异,使术后视力精准度达新高度。2019年以来开展的圆锥角膜交联术联合RGP验配,为曾被视为手术禁区的患者开辟了新治疗路径。

专家团队引领

学者领衔的多梯队人才构成科室的中坚力量。学科带头人张泳教授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眼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在飞秒激光与ICL植入领域深耕二十年,其主导的万例手术居国内前列。牟国营教授作为省内屈光手术开拓者,率先将圆锥角膜矫治技术引入山东;李艳教授则在病理性近视综合治疗领域形成独到体系。团队现有博士26人,博导3人,硕士生导师9人,学会任职专家占比超30。

团队协作模式确保诊疗精细化。首创“专家+亚专科组”制度,由角膜病、视光、眼底病专家联合评估手术方案。例如ICL植入需经青光眼组排查房角结构,视光组评估双眼视功能,多维度规避并发症风险。这种协作模式使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满意度提升至98,成为国内复杂病例转诊的重要中心。

安全保障科学严谨

三层筛查机制构筑安全防线。术前采用20项量化评估: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筛查圆锥角膜倾向,UBM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房角空间,广角眼底成像排除视网膜裂孔,确保仅适宜人群进入手术流程。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因术前禁忌症筛出率约12.7,有效规避了严重并发症。

术后管理贯彻全周期理念。独创“3+6+12”随访体系:术后3日复查切口愈合,6周评估视觉质量稳定性,12个月监控屈光回退趋势。针对常见干眼症,开发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方案,使术后3个月干眼发生率降至8以下。数据库显示,近五年逾3万例手术中,二次增效手术率仅为0.43,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科研教育融合发展

临床转化研究直指手术痛点。团队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课题30余项,重点攻关领域包括:近视激光术后角膜愈合机制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靶向治疗等。2020年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论著提出亚洲人ICL拱高公式,被纳入临床指南。

教学体系赋能技术下沉。作为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科室年培养硕士博士10余名,开发《屈光手术并发症处置》虚拟仿真课程。依托“复明”流动手术车,团队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等地区,为基层医院培训技术人员超2.5万人次,将标准化手术流程推广至16个地市。

社会责任持续担当

公益项目照亮弱势群体光明之路。科室持续运行亚洲防盲基金会“复明”项目20余年,累计为4.3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其中免费手术占比78,节约医疗费用超亿元。2024年启动的“雏鹰视界计划”为山区儿童建立屈光档案,角膜塑形镜捐赠覆盖2000余名低收入家庭青少年。

面对近视防控战略,团队前瞻布局三级干预:前端推进校园视力筛查与远视储备监控;中端优化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立RGP与角膜塑形镜验配标准;后端完善高度近视并发症诊疗路径。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的“眼健康人工智能实验室”,正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近视进展模型,致力实现从治疗向预防的转型。

山东省立医院眼科的近视矫治之路,是一部融合技术创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奋斗史。从精准化手术到全周期管理,从科研突破到基层赋能,其核心始终锚定“以患者视觉质量为中心”的价值坐标。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对视网膜保护机制的揭示,以及人工智能对个性化手术设计的优化,科室有望在近视病因干预领域开创全新维度。而对于当下的近视患者而言,这里提供的不仅是摘镜的自由,更是一套融合科学评估、安全手术与终身眼健康管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