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价格活动 > 丹东医院近视科专家引领视力健康新篇章

丹东医院近视科专家引领视力健康新篇章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蒙奇D.莫非 上传提供

发布: 47 评论

丹东市医院眼科(暨丹东市眼科医院)自1946年建科以来,逐步发展为辽东南地区的眼病防治核心,2004年获授“丹东市眼科医院”称号,成为市级重点专科。科室以近视防控为关键任务,依托准分子激光治疗仪、日本拓普康荧光造影系统等总价值超600万元的先进设备,构建了技术的近视诊疗平台。团队由牛雪红副院长领衔,汇聚主任医师王兴学、屈光专家王琨等骨干,形成“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视光”亚专科协作体系,副主任医师以上占比超30。近年通过日间手术中心模式,实现近视矫正患者“当日手术、当日出院”,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丹东医院近视科专家引领视力健康新篇章

人才梯度建设凸显可持续性。科室定期选派骨干赴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一院进修,王兴学主任在复杂眼外伤与高度近视并发症手术领域填补地区技术空白21项;王琨主治医师专注儿童屈光不正医学验光与弱视训练,年接诊青少年近视超千例。团队深度参与区域公共卫生项目,承担高考体检视力筛查,为丹东市机电学院、幼儿园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将防控端口前移至学龄前阶段。

特色技术与精准防控

全周期近视管理

科室构建“筛查-干预-追踪”闭环体系。在筛查端,引入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相机,实现视网膜病变早筛;干预层面,开展个性化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疗法,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2023年爱眼日义诊数据显示,超90参与筛查的青少年获得针对性防控方案。针对成人高度近视,王兴学团队通过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黄斑病变,降低致盲风险;牛雪红领衔的白内障专科则采用屈光性晶体植入术,解决近视合并白内障的复合问题。

技术融合与规范诊疗

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科室对标《近视管理白皮书》标准制定临床路径。王琨医师强调:“近视防控需结合生物学参数与用眼行为分析,例如角膜曲率与每日户外活动时长的关联性。” 团队创新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大数据近视发展轨迹,为患者提供动态干预方案。2025年爱眼日活动期间,单日完成300余人次免费眼压、裂隙灯检查,其中20的青少年患者因早期圆锥角膜倾向获及时干预。

科研转化与区域协作

临床研究与学术突破

科室坚持“临床问题驱动科研”方向。牛雪红团队参与“光明中心”眼底病诊疗项目,推动辽东地区首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落地;与辽宁何氏医学院建立教学合作,开展近视遗传易感性研究。在2025年ARVO会议上,团队发表的《辽东青少年近视与环境光照相关性研究》提出“黄昏近红外光照调控眼轴生长”假说,为户外光照干预提供新证据。

全域科普与多方联动

突破医院围墙,团队深入社区校园推广“20-20-20”护眼法则。2025年联合疾控中心完成全市中小学生远视储备普查,数据显示:丹东儿童远视储备较标准低0.5D,这一结果直接推动教育局修订教室采光标准。在科普形式上,制作短视频《孩子近视就得配眼镜吗?》单日播放破10万,破除“近视无需早治”误区;韩淑凤医师开发的《儿童验光操作规范》成为区县医院培训教材。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精准防控与技术普惠的平衡仍是核心命题。一方面,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干预近视相关基因)等前沿技术需加速转化;农村地区眼镜验配合格率不足40(2025年流调数据),凸显资源下沉必要性。对此,科室计划联合腾讯医疗开发AI远程验光系统,并推动医保将角膜塑形镜纳入慢病报销。

行业共识指向跨学科协作升级。中华医学会眼视光学组组长吕帆指出:“近视管理需融合光学干预、行为心理学及环境工程学”。丹东团队正探索与建筑研究所合作,设计符合“光照-距离-时长”黄金三角的智慧教室灯具,从源头优化视觉环境。正如倪海龙教授所言:“让科普成为生活方式,才是防控的解法。”

> 丹东模式启示录

> 这支扎根边疆的眼科团队,以 “技术精进+体系化防控” 双轮驱动,诠释了公立医院的使命担当。其成功密码在于——

> ① 专家领衔的亚专科建制(牛雪红、王兴学等分域深耕);

> ② 日间手术与光明中心提升服务效能;

> ③ 校园档案与社区义诊构筑早期防线。

> 未来,借力《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新规,辽东近视防控网将更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