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川区红旗小学举行的近视防控“追光计划”启动仪式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的眼科专家团队成为焦点。作为渝西区域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该院不仅承担着14万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管理,更凭借其深厚的学科积淀,成为近视矫正领域的区域标杆。从公益筛查到精准手术,这支团队正以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实践,重新定义着“视界”的未来。
技术实力:先进设备与五代激光技术
永川二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建立在硬件与技术的双重迭代上。科室配备了包括第五代iDesign高阶像差分析系统、Wavelight EX500准分子激光平台及全飞秒激光设备在内的前沿手术矩阵。其中iDesign技术通过采集角膜表面1256个数据点与瞳孔运动轨迹,构建出堪比指纹的个性化视觉矫正方案,将术后视力超过20/20的比例提升至90以上,远超第三代Contoura地形图引导技术82的达标率。
技术的精进更体现在手术方式的多元化。从半飞秒(9600元起)到全飞秒SMILE(15000元起),再到解决超高度近视的ICL晶体植入(31000元起),科室建立了覆盖不同角膜条件、经济需求的术式谱系。尤其全飞秒技术通过2-4mm微创切口取出角膜基质透镜,大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干眼症风险,成为运动员、等职业人群的。
医疗团队:专家领航与学科建设
学科带头人李华博士的履历折射出科室的学术高度。师从刘陇黔、杨培增等眼视光专家,其团队在屈光不正矫正领域发表SCI论文12篇,主导的“角膜形态与高阶像差关联研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而宋胜仿主任在复杂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矫正方面的突破,使患者可同步解决晶状体混浊与屈光问题,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作为眼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永川区眼视光学研究中心,科室构筑了“临床-科研-教学”三角支撑体系。2023年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时,评审组特别指出其“角膜屈光手术质控体系”达临床重点专科标准,手术并发症率控制在0.12,优于全国三甲医院平均水平(0.38)。这种严谨性从设备维护可见一斑——准分子激光器的能量输出每日校准,误差范围严格限定在±0.05mJ。
个性方案:精准评估与矫正
术前评估的精密程度决定了手术成败。该院建立的211项术前检查体系远超基础LASIK要求的18项标准。其中角膜生物力学分析(Corvis ST)可模拟角膜受气压变形的全过程,提前预警圆锥角膜风险;而OCT血管成像则排查早期黄斑病变,避免术后视觉质量异常。
个性化不仅体现于技术方案,更贯穿医患决策全程。面对学生群体,医生会评估用眼强度与发育趋势,对近视进展中的青少年优先推荐角膜塑形镜;而摄影师、程序员等职业则侧重视觉质量优化,采用波前像差引导切削。这种精细化分级使术后5年近视回退率降至4.7,显著低于行业均值(12.3)。
术后关怀:追踪系统与科普行动
近视矫正非“一劳永逸”,术后追踪体系成为疗效保障的关键。科室开发的眼健康管理系统,自动推送术后1天、1周、1月、1年的复查节点,同步接入23家镇街卫生院数据,实现渝西地区复查全覆盖。2024年数据显示,患者复查依从率达87.6,而完善的随访机制使二次干预(如增效手术)达98.5。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全域科普网络。从线上“永享明眸”动画短视频,到线下校园眼健康科普馆的屈光互动装置;从“小小眼科医生”职业体验到李华教授带队的社区讲座,科普形式覆盖全年龄段。尤其在红旗小学启动的“追光计划”,已将近视防控课程纳入永川区义务教育体系,惠及140所学校。这种“治疗-预防”闭环,揭示着眼科医疗从技术服务向健康管理的范式转变。
惠民服务:分级诊疗与公益援助
三级防治网络的构建让高端技术普惠基层。以永川医院为中心,联动6家分中心及23家镇街卫生院,通过电子屈光档案共享,年完成28万人次视力筛查。2024年爱眼日大型义诊中,10位专家单日接诊超800人,筛查出糖网病变、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47例,其中12例转介手术获得慈善基金补助。
针对经济困难群体,医院联合市残联设立“明眸助困专项基金”,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角膜塑形镜验配。数据显示,受助学生近视年增速从平均112度降至25度,有效阻断高度近视发展。这种公益实践印证着学科的社会担当——正如周昌龙副院长所言:“视力健康不应是特权,而应是全民可及的公共产品。”
永川二院的近视矫正实践,本质是“技术精准化、服务人文化、防控全域化”三重理念的融合。其价值不仅体现在30患者视力超越术前矫正水平的数据,更在于构建了覆盖14万青少年的近视防控生态。未来挑战在于高度近视并发症管理——当前团队正开展“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后巩膜加固术”临床研究,力求突破视力预后瓶颈。而随着iDesign技术向老视矫正领域延伸,这条“追光之路”正从治疗疾病迈向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管理,重新诠释着“光明”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