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进行近视检测是守护视觉健康的核心防线。随着我国近视率持续攀升,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近视率突破80,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精准筛查至关重要。“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将实现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超90,并降低高度近视致残风险。在这一目标驱动下,全国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近视检测网络,涵盖眼科专科、综合医院、儿童专项服务机构及社区筛查体系,为不同需求人群提供科学防控支持。
一、眼科专科医院:精准诊疗标杆
性与技术性并存。北京同仁医院作为WHO防盲合作中心,依托全国眼库资源,在复杂近视并发症(如眼底病变、青光眼)诊断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专家团队擅长运用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测量等前沿技术,为高度近视患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则连续十年位列专科声誉榜首,在角膜病与屈光不正研究领域积淀深厚,可为进展性近视提供多模态评估。
区域化专科中心的崛起。天津眼科医院聚焦斜视、弱视与近视共病管理,赵堪兴团队开发的视功能训练体系,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作为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将屈光不正矫正与近视防控深度融合,其独创的“近视发展模型”已应用于临床筛查。
二、综合医院眼科中心:多学科协同优势
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枢纽。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研究中心整合内分泌科与神经科资源,对病理性近视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显著优势。李静贞等专家强调“近视防控需跳出单一视域”,倡导代谢指标与眼压联合监测。解放军总院(301医院)则依托全军眼科医学中心平台,将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技术与近视激光矫正结合,为高龄近视患者提供一站式方案。
专科化教学医院的科研转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凭借重点学科平台,实现“基础研究-临床筛查-精准干预”闭环。其超广角眼底相机与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设备国产化率达56.2,显著降低筛查成本并提升可及性。
三、儿童近视防控专项服务
儿童专科医院的适配性设计。南京儿童医院眼科年接诊量居华东,90家长选择其进行儿童真性与假性近视鉴别。该院采用非睫状肌麻痹屈光度检查、动态视功能评估等儿童友好技术,避免传统扩瞳检查的不适感。天津眼科医院韩梅团队则创新“游戏化视力追踪系统”,通过互动任务捕捉细微视行为异常,提升低龄儿童配合度。
校园-家庭-医疗联动的筛查网络。多地推行“明眸行动”,如东莞黄江镇2025年启动覆盖3.3万学生的近视筛查,通过“莞邑明眸”系统完成远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四项核心检测,数据实时同步至“健康东莞”平台供家长查询。对异常案例,系统自动推送就医指引至家庭终端,实现“早筛-早警-早干预”。
四、技术创新与国产替代突破
诊断设备性能的跨越式发展。2025年国产眼科OCT设备市占率突破50,部分产品扫描速度达40万次/秒,成像深度较进口设备提升30,可捕捉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薄等近视进展信号。光学生物测量仪国产化率高达81.2,便携式设备已在社区筛查中广泛应用。
连续监测技术的临床落地。传统眼压测量因“瞬间值误差”受限,而国产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如欧科路Corvis ST)通过动态压平监测,真实还原角膜形变过程,为病理性近视提供力学修正参数。部分三甲医院已试点24小时眼压监测贴片,数据直连医院云平台。
五、社区筛查网络的普惠覆盖
政策驱动的基层能力提升。依托“十四五”眼健康规划,县域医疗机构逐步配备标准化验光室。平顶山市2023年完成29.69万名儿童视力检查,覆盖率93.46,并建立电子视力档案追踪进展。深圳社康中心试点“AI验光师”系统,10分钟内屈光报告,准确率达92。
公益性筛查的社会价值。马来西亚寶康医院数据显示,80的失明可通过早筛避免。国内多地复制该模式,如上海“光明公益行”为青少年提供免费超广角眼底照相,重点关注高度近视群体的视网膜裂孔风险。
近视检测医院的多层级布局,折射出我国眼健康治理从“疾病治疗”向“全域防控”的转型。专科医院、综合医学中心、儿童专科机构及社区网络形成技术互补,而国产设备的创新突破(如扫频OC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进一步提升了筛查可及性与精度。
未来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其一,强化“医防融合”,将慢病管理系统与近视电子档案对接,实现对高度近视的终身追踪;其二,突破治疗类设备“卡脖子”环节,加速全飞秒激光、超乳玻切一体机国产化;其三,深化家庭-学校-医院数据共享机制,借鉴黄江镇“莞邑明眸”模式,构建全国性近视风险预警地图。唯有协同政策、技术与人文关怀,方能在“光明工程”中兑现“看见每一双眼睛”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