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手术室内,姚克教授为42岁的张先生完成了国内首例三焦散光晶体植入手术。患者术前饱受600度近视、170度散光及白内障三重困扰,裸眼视力仅剩0.15。而术后24小时,他的视力奇迹般提升至1.0,窗外树梢的叶片脉络清晰可辨。这场仅20分钟的手术,标志着中国近视矫正技术迈入多病联治的新纪元。
植入的PanOptix Toric人工晶体,是全球兼具散光矫正与三焦点功能的高端光学设计。它通过四焦点技术优化三焦点视觉,在保证远、近视力的显著强化60cm中距离视力——这正是现代人使用电脑、驾驶车辆的常用视觉范围。其散光矫正范围覆盖100-375度,且采用疏水性丙烯酸酯材质,可滤过有害蓝光并降低后发障风险。相较于传统单焦点晶体联合激光散光矫正,该技术将准确率提升30,术后视觉稳定性提高40。
团队基石:平台赋能精准手术
姚克教授领衔的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其强大实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核心支撑。中心拥有30余位专科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涵盖屈光、白内障、眼底病等10大亚专科,形成覆盖全眼病的诊疗网络。硬件配置更达到前沿水平:28间专科手术室配备全球的飞秒激光系统、RodenStock综合检查仪及Leica手术显微镜,5500万元的设备投入确保术前评估误差控制在0.1mm级。
这种集成优势直接转化为临床效能。2023年数据显示,中心屈光手术量达近2万例,其中全飞秒手术占比超70,手术量年增长率高达53.9。团队独创的"飞秒激光+超声乳化"双技术路径,使人工晶体植入居中率提升至98,术后炎症反应降低60。正是这种系统化协作模式,使得如张先生般的复杂病例能通过一站式方案获得根本性解决。
防盲与视觉:双重使命的融合实践
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委,姚克教授始终倡导"防盲与高质量视觉并重"的理念。一方面,他持续推动公益防盲项目——浙二汽车眼科医院26年来深入偏远地区,为超过2亿白内障患者输送光明;针对日益增长的年轻患者群体,他提出"精准屈光白内障手术"概念,将传统复明手术升级为视觉质量优化手术。
这种双重使命体现在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中。对于50岁以上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三焦散光晶体可实现阅读、驾驶、电子设备使用的全程视力;而年轻高度近视患者,团队则提供全飞秒、ICL晶体植入等多元选择。金红颖等团队专家在ICL矫正超高度近视领域,实现术后91.2患者屈光度误差≤1.0D,且零视力丢失。近年来,团队更引入术中角膜导航技术,通过实时轴位定位将散光矫正轴向误差控制在±2°内,显著提升视觉锐度。
未来图景:从技术革新到生态构建
面对近视年轻化趋势,姚克团队正从三方面布局未来。技术融合层面,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利用深度学习分析角膜地形图与生物力学数据,术后视觉质量;跨学科合作层面,联合材料科学家研发新一代光调节晶体,实现术后屈光度的无创调整;医疗资源下沉层面,通过"爱眼科普全国公益联盟"提供专项补贴,使高端技术惠及更多群体——2024年寒假公益活动中,患者通过组团手术高可享5000元费用减免。
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对技术边界保持清醒认知。对于角膜过薄或圆锥角膜患者,优先选择角膜交联术联合ICL植入;针对超高度近视(>-20D)的远期并发症,邱培瑾等专家持续追踪PRL晶体植入术后拱高变化,建立动态预警模型。这种"适宜技术"理念,正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核心原则的践行。
技术的温度与光明的前瞻
姚克教授团队在浙二眼科中心搭建的近视诊疗体系,既是技术创新的高地——从三焦散光晶体到飞秒激光辅助,突破性成果持续改写临床指南;也是人文关怀的灯塔——通过公益行动让技术普惠大众。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复明"升华为"优视",使患者不仅"看得见",更能"看得清晰、看得舒适、看得持久"。
未来,随着基因治疗、神经视觉增强等技术的突破,近视管理或将进入预防性干预新阶段。而姚克团队提出的"精准屈光手术生态",正为这一变革铺设基石——当技术、人文与系统化医疗深度交融,人类征服视觉障碍的征途必将迎来更璀璨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