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眼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持续引领中国眼科医学的发展方向。自1952年建院以来,其眼科作为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始终站在视力健康领域的前沿。从全球规模的近视手术中心到疑难眼病的创新诊疗,从医工交叉的科研突破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管理,这里不仅是光明守护的堡垒,更是眼科未来发展的策源地。
近视防控领域的领航者
作为全球近视手术量的单中心,该院在周行涛教授团队带领下已完成飞秒激光手术超26万台。数量的背后是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人工智能辅助ICL拱高技术降低手术风险,到首创“一步法ICL植入”提升效率,再到建立全国性《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筛查专家共识》,将安全标准推向新高度。其近视防控网络延伸至青少年群体,通过角膜塑形镜验配培训、近视防控科普大赛等举措,构建“预防-干预-随访”闭环。
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团队创新利用全飞秒手术废弃的角膜透镜,研发“角膜表面镜”“复合镜”等移植技术,为角膜营养不良、超薄角膜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甚至助力青年实现参军志向。这种“变废为宝”的转化思维,体现了资源整合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智慧。
老视矫治与视觉健康全周期管理
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医院率先突破老视治疗瓶颈。周行涛、王晓瑛等专家提出“融合视觉技术”(PRESBYOND),为近视合并老花、远视合并老花等群体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通过个性化光学设计,患者可同时获得远、中、近全程视力,打破传统单焦点晶体局限。这一技术被纳入“老视临床培训中心”建设,推动全国老花手术规范化。
从儿童近视防控到中老年眼病防治,医院构建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体系: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开展基因治疗研究干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建立老年疾病研究中心,聚焦青光眼、白内障等致盲性疾病。孙兴怀教授团队《青光眼防治融合体系》将早期诊断率提高30,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卢奕教授团队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儿童白内障等领域制定个性化手术策略,显著改善患者视功能。
交叉融合驱动眼病诊疗革命
医工交叉是医院的核心创新引擎。黄锦海、周行涛团队联合上海理工大学开发的超小铈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酶(Ce-MOFs),突破干眼治疗瓶颈:其2-3纳米粒径可穿透眼表屏障,模拟SOD和CAT双酶活性清除过量活性氧,促进角膜修复。该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封面,被形象喻为“荒漠中的生态园丁”。
与莫廷医疗共建“眼科医疗设备创新研究院”,推动裸眼3D裂隙灯显微镜、5G远程诊疗系统落地。2021年,医院通过5G传输的3D眼科裂隙灯实现跨区域实时会诊,解决传统二维图像丢失立体视觉的痛点;未来计划建立3D显微手术平台,实现异地手术指导及裸眼3D屏幕操作,重塑眼科手术模式。
人才战略与临床科研协同发展
医院依托眼科研究院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临床-科研-转化”人才培育链。博士后年薪达30-55万元,支持申报项目,者可留院工作;与临港集团共建“眼耳鼻喉科产业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专利转化。2022年以来,基因治疗中心、医工交叉研究院相继成立,聚焦耳聋、眼病等基因治疗,已有4项视网膜疾病诊疗专利实现临床转化。
临床能力通过多层次学术体系锤炼:连续举办十七届“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汇集全国疑难病例(如滑膜肉瘤、癌性视网膜病变),年培训医生超万人;设立“SMILE之星”“ICL之光”手术擂台赛,通过Wetlab实操提升青年医师技艺。这种“以病例促教学、以竞赛提质量”的模式,成为专科能力建设的范本。
智慧医疗与资源下沉的践行者
医院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生态圈:与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合作,通过5G+3D技术实现远程裂隙灯检查、分级转诊;开设“远程直播教学”提升基层分诊能力,年惠及患者超200万人次。2023年牵头筹建“眼耳鼻喉科领域医学中心”,推动优质资源向全国辐射。
在质控领域,医院发布《2025年眼科质控专家倡议》《ICL质量年倡议书》,主导制定上海市眼科临床质控标准。独立举办全国眼科质控调研会,推动诊疗规范化、数据智能化,其经验被推广至百余家医院,实现“技术下沉”与“标准统一”双轨并行。
以创新之光点亮视觉未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的卓越成就,源于临床需求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耦合:在近视防控领域,以安全与规模树立全球标杆;在疑难眼病领域,以交叉学科突破治疗边界;在全周期健康管理领域,以资源整合覆盖从儿童到老年群体。其发展路径揭示了眼科医学的未来方向——智能化、个性化、普惠化。
未来挑战仍存:如何将纳米酶、基因治疗等实验室成果加速转化为临床产品?如何通过AI质控系统实现全国眼科诊疗同质化?如何构建覆盖农村的远程医疗网络?答案或许就在医院持续探索的产教融合、协作与公益实践中。正如周行涛院长所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终目标是让每个生命享有清晰视界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