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院小儿近视科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融合现代眼科技术,形成了“辨证为主、病证结合”的诊疗体系。科室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不同发展阶段(如假性近视、低度近视、进展性近视等),制定了个性化的中西医干预方案。在早期干预中,注重调节睫状肌痉挛,采用中药熏蒸联合耳穴压丸改善眼周循环;针对进展期患者,则在光学矫正基础上,结合揿针疗法延缓眼轴增长。这种多维干预模式显著提升了单纯性近视的控制效率,并降低了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
团队在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积极吸纳循证医学成果。例如陈国孝教授提出的“从肝脾论治”理论,通过疏肝健脾中药调节睫状肌功能,临床证实可延缓近视进展速度;张珏医生则将眼底微循环理论融入中医“气血辨证”,对伴视网膜病变的近视患者采用活血化瘀联合离焦眼镜干预,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增长。这种融合创新使该科近视控制有效率提升至省内水平。
全周期技术体系与设备支撑
科室配置了的诊断设备,为精准干预提供支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可动态监测脉络膜厚度变化,辅助评估中医干预效果;角膜地形图仪联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近视进展风险的早期预警。在治疗层面,除常规的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外,科室创新开发了“五位一体”中医视力维护法:集成耳穴压丸、揿针、雷火灸、穴位敷贴及推拿技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善巩膜缺氧状态,2023年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法使年近视进展控制在-0.25D以内的比例达68.2。
科研转化能力是该科的核心优势。作为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重点承担单位,科室参与“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定,并牵头省级课题《揿针干预调节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2024年新成果证实,特定揿针穴位可上调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表达,为中医延缓眼轴增长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三级预防与医教协同体系
科室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三级预防网络:一级预防聚焦远视储备保护,联合社区开展婴幼儿眼球发育筛查,推广“眼肌操”和食养方剂;二级预防针对近视临界期儿童,通过学校视力档案动态监测,对年度进展≥-0.75D者启动中西医强化干预;三级预防则面向高度近视群体,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视网膜劈裂、黄斑变性等并发症。该模式在拱墅区试点中使小学生近视发生率下降5.7个百分点。
医教协同是落实防控的关键。科室与教育局合作开发“校园光明驿站”,培训校医掌握基础视光检查和耳穴贴压技术;编写《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药读本》纳入校本课程;每月开设家长课堂,破除“戴镜加重依赖”“近视治愈陷阱”等认知误区。2024年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增加35分钟,近距离用眼行为改善率达76。
典型案例与社会价值
9岁患者陈某的诊疗过程颇具代表性:初诊视力OD-1.50D,OS-1.75D,年进展超-1.00D。科室采用三阶段方案:先以睫状肌麻痹剂缓解调节痉挛,配合疏肝明目中药内服;待眼压稳定后,多焦点离焦眼镜联合揿针治疗;后期通过耳穴压丸和营养干预巩固。24个月后年进展降至-0.37D,且未出现视网膜周边离焦。此类案例印证了中西医协同控制的显著优势。
社会效益方面,科室牵头组建浙江省儿童近视中西医防治联盟,累计培训基层医生超300人次;研发的“智能耳穴贴敷定位仪”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县域推广;近三年承担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5项,研究成果被纳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实践指南》。其“筛查-干预-随访-管理”模式已成为华东地区近视防控范本。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高度近视年轻化趋势,科室将重点突破病理性近视的防治瓶颈。2025年拟启动“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西医防治研究”,探索活血利水法联合抗VEGF药物的协同机制;同时建设儿童近视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整合基因检测、用眼行为、干预响应等多维数据,实现精准和个体化方案。
政策层面响应“中医药科创高地”战略,申报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重大项目,重点研发便携式中医护眼设备及院内制剂(如改良型补益肝肾控近颗粒)。通过局省共建项目推动中医药近视防控标准化,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眼健康公共卫生体系。
结论
浙江省中医院小儿近视科通过特色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全周期技术支撑和三级预防网络,实现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与全程管理。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循证医学验证中医技术的有效性(如揿针延缓眼轴增长机制),以医防协同扩大干预覆盖面(如拱墅区试点降低发病率),以科研转化推动标准建设(参与指南制定)。未来需进一步聚焦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通过多组学研究揭示中医药调控巩膜重塑的深层机制,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防控可及性——这不仅是科室发展方向,更是应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严峻形势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