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中医院眼科以中西医协同诊疗为特色,构建了覆盖近视防控全周期的综合干预体系。在王大萍主任带领下,科室不仅引进全球前沿的飞秒激光、ICL植入术等高精技术,更创新性融合中医气血调理、穴位刺激等传统疗法,形成“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特色模式。该科室凭借多项全省首创手术技术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已成为黔西南州近视防治的核心力量,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患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中医特色疗法应用
基于“五脏相关”理论的全周期调养
中医认为近视与心阳不足、肝肾亏虚、气血失调密切相关。科室针对早期假性近视及低度近视患者,开发了系统性的中医干预方案:通过针灸睛明、攒竹、风池等穴位促进眼部气血循环,配合耳穴压豆调节脏腑功能;运用院内制剂“启明丸”(源于古方定志丸加减)温补心阳,基础研究证实其可抑制巩膜重塑关键因子MMP-2的表达,延缓眼轴增长;同时中药熏洗方和滋肾养肝口服剂,改善睫状肌调节能力。
非药物疗法的协同增效
科室将传统养生智慧转化为实操方案,创编“经络导引眼保健操”,通过眼球定向转动、穴位按压等动作缓解视疲劳;推广“子午觉”作息理念,强调夜间11点前入睡以养肝血,配合饮食指导(如控糖护脾、增补深色蔬果),从生活方式源头防控近视。数据显示,坚持中医综合干预的青少年患者,一年内近视进展减缓率达67。
中西医技术融合创新
精准分层诊疗路径
科室建立四级诊疗标准:对调节性近视采用揿针联合视觉训练;低中度近视配置角膜塑形镜及中药调理;高度近视则开展ICL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辅以活血化瘀方剂促进切口愈合;针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如黄斑出血),应用驻景方加减改善眼底微循环。此分层模式被纳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实践指南》全国推广。
高精手术突破技术壁垒
在王大萍团队主导下,科室完成多项里程碑式手术:全省首例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黔西南州首例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并攻克2800度超高度近视的ICL植入难题。团队创新性将针灸应用于激光手术术前镇静,减少化学剂用量,患者术后24小时视力恢复率达98,凸显“快通道康复”优势。
全域健康管理网络
社区筛查与中医适宜技术下沉
依托医联体构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防控网:在21家社康中心设立视力筛查点,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评估儿童近视风险;培训社康医师掌握耳穴贴压、眼部刮痧等简易技术,使居民在“家门口”获得初级干预。2024年累计服务儿童超2,500万人次,早期干预人群近视转化率下降41。
智能化长期追踪系统
开发“眼健康数字档案”平台,集成中医证型数据与西医屈光档案,自动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患者通过手机端接收节气养生提示、中药熏蒸指导及复诊提醒,医生端则可动态分析区域近视发病率与中药疗效相关性,为科研提供大数据支撑。
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标准化技术辐射
作为“近视中医药干预试点单位”,科室牵头制定《黔西南州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通过“光明行”计划向县级医院输出技术,培训基层医师掌握标准化揿针操作、近视推拿手法及术前中药调理方案,推动三级医院与县域中医服务同质化。
岐黄工程人才培养
通过建设王大萍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培养青年岐黄学者6名;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开设“眼视光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教育,临床实习覆盖近视手术跟台、中药制剂调配等全流程。2023年团队“儿童近视中西医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取得显著成效,近视防控仍面临深层挑战:其一,中医机制需深度阐明,如启明丸调控巩膜纤维化的分子通路尚未完全明确;其二,技术普惠性待提升,农村地区中药熏蒸设备覆盖率不足30。对此,团队将联合中科院开展“病证结合”基础研究,开发便携式智能艾灸仪;参与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攻关儿童近视新药研发。
中医药管理局新政策支持将近视防控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兴义中医院拟试点“中医近视防控包”,含穴位电脉冲贴、食疗配方及云问诊服务,推动中医药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跃升。正如王大萍所言:“未来我们将继续精益求‘睛’,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