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首城宜宾,近视问题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普遍挑战。面对这一需求,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凭借九十年深厚积淀,逐步成长为川南地区近视矫治的力量。从1932年庄辑光院长创立五官科雏形,到如今独立成科、年门诊量超六万人次,该科室始终将“精准矫治”与“视觉健康”作为核心使命。尤其在近视诊疗领域,科室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引进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近视防控体系,为患者提供从基础验光到复杂屈光手术的综合解决方案。
专业团队:经验与专长并重
宜宾二医院眼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6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比超30(含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以上学历5人。团队在近视诊疗领域分工明确:宋玉伟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深耕准分子激光矫治技术;曾韬、黄懿主治医师专攻屈光手术方案设计,各参与屈光手术超万例;刘曦副主任医师聚焦青少年近视防控,结合角膜塑形镜验配延缓度数进展;谭洪副主任医师则擅长处理合并白内障、眼底病变的复杂近视病例。
这种“亚专业细分”模式确保了诊疗的精准性。每位医师在各自领域持续深耕,如曾韬医生专注屈光手术术前评估与术式选择,其团队开发的个性化检查流程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科室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针对高度近视并发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疑难病例,联合眼底病组(赖晓娟副主任医师)及白内障组(欧舟主治医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技术特色:微创与精准双轨并行
科室以 “全术式覆盖” 为核心竞争力,配备蔡司全飞秒激光仪、SCHWIND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波前像差仪等先进设备,可开展四大主流近视术式。其中,全飞秒技术(SMILE) 成为科室:2-4mm超微切口设计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术后干眼发生率显著降低,尤其适合运动员、军人等职业需求。对于角膜偏薄患者,则采用个性化半飞秒手术,结合角膜地形图引导技术,精准切削不规则角膜,提升夜间视力质量。
针对特殊人群需求,科室拓展特色服务: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刘曦团队将医学验光与角膜塑形镜(OK镜)结合,建立屈光发育档案,2023年数据显示干预组近视年增长幅度降低50。高度近视群体则可通过ICL晶体植入术矫治,黄懿医生团队凭借数千例晶体手术经验,成功为角膜厚度不足的3000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恢复清晰视界。
个体化诊疗:从评估到康复的闭环管理
近视手术的安全基石在于严谨的术前评估。科室建立四级筛查流程:基础视力检查→角膜形态分析→眼底病变排查→全身状态评估。曾韬医生强调:“我们拒绝‘一刀切’方案,例如圆锥角膜倾向患者会被推荐接受交联加固联合PRK手术,而非常规激光切削”。术后管理同样科学化,制定分阶段复查计划(术后1天/1周/1月/半年),并利用RTVu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动态监测角膜愈合状态。
患者体验的优化贯穿全程。科室开发近视手术VR宣教系统,帮助患者直观理解术式差异;心理咨询师介入缓解术前焦虑;24小时急诊通道保障术后突发并发症的及时处置。2024年数据显示,患者满意度达98.2,术后裸眼视力超预期比例达76。
学术与公益:区域引领的担当
作为四川省眼科规培基地,科室承担着人才培养与技术辐射的双重使命。近五年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关于“川南地区青少年近视流行病学防控策略”的研究被纳入省级防治指南。科室与华西医院建立屈光手术联合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术式设计的临床应用。
公益领域持续发力:开展“校园光明行”项目,为12所山区学校建立近视筛查网络;联合残联实施“贫困近视患者复明计划”,累计资助逾300例公益手术。2024年启动的“近视防控科普馆”通过沉浸式体验向市民普及用眼卫生知识,惠及超2万人次。
宜宾二医院眼科的近视诊疗体系,是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的结合体。从宋玉伟教授奠基准分子激光治疗,到青年医师创新屈光术式,科室始终以患者视觉质量为目标,在“精准评估-个性手术-终身眼健康管理”链条中持续突破。未来,随着基因筛查近视进展、跨学科视功能康复等新方向的发展,科室需进一步整合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而对于患者而言,选择专业机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安全边界由技术定义,而医疗品质由责任心铸就——这正是公立三甲眼科在市场化浪潮中坚守的底色。
> 专家观点
> “近视手术绝非商品,而是严谨的医疗行为。宜宾二院的优势在于将‘工匠精神’注入每个环节:从毫米级的角膜切削到终身眼健康追踪,我们守护的是患者的光明未来。”
> ——刘曦副主任医师,青少年近视防控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