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儿童青少年群体近视率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面对这一挑战,眼科医院作为防控核心阵地,正通过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的综合干预措施,构建从预防到治疗的全周期防线。以下从多个维度阐述医院的关键防控策略与实践成效:
构建三级预防体系:从源头阻断近视发生
医院以“关口前移”为核心,建立分层防控机制。在一级预防阶段,重点保护远视储备,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0-6岁眼保健服务,通过24月龄、36月龄及4-6岁共5次屈光筛查,评估眼球屈光状态与眼轴长度,识别近视高风险儿童。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通过屈光发育档案数据库,对远视储备不足的儿童即时预警,指导家长调整用眼行为并增加户外活动。
二级预防聚焦“早发现早干预”。医院协同学校推进年度视力筛查,采用自动化设备检测视力、屈光度及眼轴等关键指标。深圳市眼科医院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筛查数据实时传输,2019-2021年累计完成超500万人次筛查,对视力不良学生分级转诊至眼科专科。三级预防则重在控制高度近视并发症。针对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患者,医院通过眼底照相、OCT等技术监测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裂孔等病变,并结合《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规范开展后巩膜加固术、抗VEGF治疗等,降低致盲风险。
技术赋能精准干预:数据驱动个性化解决方案
智能化筛查与建档是精准防控的基础。医院正将物联网技术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如深圳市眼科医院开发的“数智化”平台,支持连接验光仪、生物测量仪等设备自动采集数据,建立“一人一档、档随人走”的电子健康档案,家长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询视力分析及预警报告。上海青少年近视干预项目则通过信息化平台动态追踪眼轴变化,为近视进展速度过快的儿童启动强化干预。
在个性化干预层面,医院结合循证证据提供分级方案:对近视初期儿童优先推荐光学干预(如离焦型框架镜、角膜塑形镜),其控制效率达30-60;针对年进展量>1.0D的快速进展者,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医院严格规范技术应用,如《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明确强调:角膜塑形镜需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验配,且近视矫正手术仅改变屈光度,眼底病变者仍需定期复查。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覆盖各年龄阶段的干预策略
医院针对不同年龄段生理特点设计差异化路径。青少年群体以“行为干预”为核心,通过医校合作落实“户外活动2小时”及“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远眺6米外20秒)。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指出,户外光照促进视网膜多巴胺释放,可有效抑制眼轴增长,即使阴天仍有防控效果。深圳市试点“智能校徽”监测学生户外活动时长,通过数字档案督促行为改善。
成人群体侧重矫正与并发症管理。医院提供个性化屈光矫正方案,包括多焦点眼镜、屈光手术评估等,并通过健康教育强调高度近视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视网膜脱离)。老年群体则聚焦病理性近视的功能维持,如开展黄斑病变专项筛查,结合低视力康复训练提升生活质量。上海眼病防治中心案例显示,全程化管理使干预后两年内青少年近视进展速度减缓37。
多方协同共建防护网络:构建近视防控共同体
院内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如2025年眼科医院计划组建由眼科医生、视光师、心理咨询师构成的专科小组,不仅处理屈光问题,更关注儿童用眼心理(如因近视产生的社交焦虑),并提供用眼行为指导。院外则推动 “家-校-医”联动:医院向社区派驻健康讲师,每季度开展近视危害科普;联合教育部门培训校医,推广教室采光改造及课桌椅高度调整。卫健委主导的防控评议考核机制,进一步促进政策落地,如要求学校保证每日校内户外活动1小时,家长负责校外1小时。
> 防控成效与未来挑战
> 当前医院主导的防控体系已初显成效:全国0-6岁儿童眼保健覆盖率达95.4,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18年下降1.7个百分点。近视低龄化、高度近视并发症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医院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
> 1. 技术整合:开发AI模型,融合遗传、环境、行为数据实现超早期风险预警;
> 2. 政策协同:推动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立法,将户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考核;
> 3. 跨学科研究:深化病理性近视致盲机制研究,加速基因治疗、修复等新技术转化。
医院作为近视防控的核心枢纽,正以三级预防为纲、以技术创新为器、以多方共治为基,构筑一道守护全民视觉健康的坚实屏障。唯有持续优化“防、筛、管、治”闭环,方能为下一代点亮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