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作为中原地区眼科诊疗的核心力量,承载着超过半个世纪的光明使命。自1962年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成立,至2012年升级为集临床、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眼科医院,该院始终站在国内近视防治的前沿。面对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53.6、高三学生高度近视率达20的严峻形势,医院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引进技术及开展创新研究,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近视防控体系,为降低致盲风险提供科学支撑。
专业学科与人才建设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以精细化分科为基础,设立屈光手术中心、高度近视综合防治科等9大临床中心及30个亚专科。其中屈光手术中心涵盖角膜屈光手术科、晶体屈光手术科等分支,针对不同近视程度(50~2000度)设计个性化方案,实现了近视诊疗的专科化与精准化。医院同步设立视光学中心,提供医学验光、角膜接触镜适配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形成“防-控-治”一体化链条。
人才梯队建设是医院技术落地的核心保障。现有高级职称医师60人(正高29人、副高31人),博士硕士占比近40,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以宋宗明院长领衔的团队在近视手术创新、复杂眼底病处理等领域成果显著。医院持续引进化团队,并与德国蔡司共建“优视力中心”,通过技术合作提升诊疗标准化水平。强大的医教研融合能力,支撑其年完成近视相关手术超万例,三四级手术占比达86.62。
多元化诊疗技术体系
在手术治疗领域,医院提供全术式解决方案。全飞秒SMILE手术(约1.3万元起)采用微创透镜取出技术,恢复快且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高;个性化半飞秒手术(约1万元起)结合波前像差引导,实现精准切削;ICL晶体植入术(约2万元起)则服务于高度近视及角膜薄患者,具备可逆性优势。配套的3D打印眼球模型、超精微手术显微镜等设备,为复杂病例提供预演及操作支持。
非手术干预层面,医院注重早期防控。除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外,其院内制剂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是重要防控手段。该制剂经循证医学证实可延缓30-50的近视进展,尤其与OK镜联用效果显著。针对儿童青少年,医院联合河南省妇幼系统开展区域性近视筛查,通过建立视力档案、调整用眼行为及光环境干预降低发病风险。一名患者反馈显示:“全飞秒术后1个月,视力清晰稳定,印证了技术选择的科学性”。
高度近视的系统化管理
高度近视(≤-6.00 D)是医院的重点防治领域。此类患者不仅面临视力矫正挑战,更易并发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青光眼等致盲病变。研究表明,高度近视人群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较正视眼高10倍以上。医院通过眼底激光治疗(1000-2000元/次)、OCT监测脉络膜厚度、广域眼底成像等技术,建立病变预警机制。
针对已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患者,李蕴随副主任医师领衔的眼底病中心开展玻璃体切割术、黄斑裂孔封闭术等高难度手术。例如,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高度近视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微脉冲激光治疗,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及黄斑水肿。医院同步开设遗传眼病科,对家族性高度近视人群进行基因筛查(如SCO2、ZNF644等致病基因),为遗传咨询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科研转化与未来方向
科研创新持续驱动临床实践升级。作为河南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医院聚焦近视机制研究,如巩膜胶原重塑信号通路、光学离焦调控等。2023年参与制定的《高度近视防控专家共识》提出近视黄斑病变分级标准,为全国诊疗规范化提供范本。院内主导的多中心研究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青少年高度近视率增长21.4,凸显环境因素干预的紧迫性。
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三大路径:一是加速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正式制剂审批。目前该药在国内尚无上市产品,医院正联合兴齐眼药等企业推进III期临床;二是探索基因疗法在病理性近视中的应用,如靶向修正LRPAP1突变基因;三是构建人工智能预警平台,基于本地区万人级近视队列数据,研发并发性眼病风险模型。副院长宋宗明强调:“从矫正到防控,再到遗传阻断,是终结高度近视致盲的路径”。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通过整合专科化诊疗平台、阶梯型技术方案及循证科研体系,为近视防控提供“河南样板”。面对高度近视年轻化、并发症多元化的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筛防网络建设,加速低浓度阿托品等创新制剂的临床转化,并深化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的探索。唯有将个体化干预端口前移,强化“医-校-家庭”联动,方能遏制近视作为公共卫生危机的蔓延趋势,守护全民视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