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科普知识 > 佛山市市一医院近视眼综合防治创新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

佛山市市一医院近视眼综合防治创新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青叟 上传提供

发布: 185 评论

在佛山市禅城区,超半数小学高年级学生鼻梁上已架起眼镜——当地五年级至六年级儿童近视率高达52,其中六年级群体更攀升至57.6。面对这一严峻态势,作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的佛山市人民医院眼科,正依托近二十年的技术积淀与多维度干预网络,构筑起从预防到精准治疗的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

佛山市市一医院近视眼综合防治创新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

一、临床实力与技术优势

佛山市人民医院眼科始建于1881年,其现代化近视治疗中心于2002年正式成立,是华南地区早开展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医疗机构之一。在手术技术领域,医院建立了分层化的服务体系:基础激光手术(8300元起)、半飞秒(1.58万元起)、全飞秒(1.78万元起)到高阶ICL晶体植入术(3万元起),覆盖从轻度近视到超高度近视的矫治需求。

团队专业性构成核心优势。学科带头人梁业湘教授在儿童屈光不正领域造诣深厚,虞林丽主任专注屈光手术精细化操作,而陈玉冰副主任医师则将小儿斜弱视矫治与准分子技术结合,形成个性化治疗方案。2020年至今,科室更引入蔡司全飞秒Smile 3.0、爱尔康个性化导航系统等设备,使千度以上超高度近视矫正提升至95。

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针对近视低龄化趋势,医院创新推行“屈光发育档案”动态监测系统。通过校园筛查与门诊建档,对7-12岁儿童进行年度轴长、角膜曲率、屈光度跟踪,2023年禅城区数据显示,建档儿童近视干预时机平均提前1.8年。

环境干预成为新方向。2023年,医院联合禅城区教育局发布《示范性教室环境要求和检测方法》,制定高于国标的教室光照标准(如书写照度≥500lux,色温3500K),并推动全区42所学校照明改造。联合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开发“云夹”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用眼距离与时长,数据显示:单次连续用眼>40分钟、日均户外暴露<1小时的儿童近视风险增加2.3倍。

三、多元化干预手段的科学适配

在药物干预层面,医院遵循循证医学原则。2024年Cochrane系统评价证实,低浓度阿托品(0.01)可延缓近视进展效率达60,但需警惕畏光、调节麻痹等副作用。对此,医院采用阶梯用药方案:6-10岁初发近视者微剂量,配合离焦镜片;中高度进展病例则联合角膜塑形术(OK镜),数据显示联合方案控制效率提升至78。

光学干预需个体化适配。研究显示,佩戴OK镜的儿童社交焦虑评分(4.1±0.9)显著低于框架眼镜佩戴者(5.5±1.2),这与视觉质量改善及外观认同感相关。但对于角膜敏感或卫生依从性差的儿童,医院优先推荐离焦型框架镜,其周边离焦设计可使眼轴年增长减少0.32mm。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近视对儿童心理的隐形伤害亟待关注。禅城区调查显示,近视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评分(5.53±4.04)显著高于视力正常者(4.66±3.59),且自尊水平降低约3个百分点。对此,医院于2024年启动“心灵之窗”计划:心理学家介入随访体系,对初发近视儿童开展认知行为干预,重点缓解其“活动受限焦虑”及“形象自卑感”。

家庭-医院-学校三方联动是关键。医院联合佛山市教育局开发《护眼行动手册》,纳入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志愿者团队深入顺德区上佳市小学开展“守护晴彩世界”情景教学,通过模拟模糊视野体验,使学生主动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长。数据显示,参与课程的学生用眼行为依从性提升37。

五、未来方向:从治疗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2025年“诊后家庭眼健康管理体系”的推出,标志着防控关口进一步前移。该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推送个性化护眼计划,如针对学龄儿童的“20-20-20”用眼提醒、为高度近视成人的年度眼底筛查等,构建“预防-诊疗-随访”闭环。

跨学科合作正在深化。医院与广东省视光学会共建“病理性近视研究中心”,重点攻关高度近视继发青光眼、黄斑病变的早期阻断技术。同步探索红光疗法(RLRL)的临床应用——初步数据显示650nm低强度光照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有望成为药物与光学干预外的第三大支柱。

佛山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突破单一手术矫治模式,转向环境改造-行为干预-技术适配-心理支持的综合体系。未来,随着《“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推进,医院将进一步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强化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建模中的应用(如建立禅城区近视风险热力图),让“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成为现实。正如世卫组织呼吁:“防治近视需举全社会之力”,从教室灯光改造到家庭用眼监督,每一环都将照亮儿童清晰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