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西化州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与优质眼科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中山眼科中心等省级机构的技术下沉,当地医院正探索融合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手术技术,构建“筛-防-治”一体化体系,致力于让居民在家门口获得科学、精准的视力健康管理。
中西医协同治疗路径
化州中医院眼科代表了本地传统医学在近视防控中的独特价值。该科室以“肝肾不足、气血不和”为理论核心,针对青少年假性近视及低度近视发展期,提供中药内服、针灸、拔罐等非侵入性疗法。临床实践表明,这些方法通过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和调节睫状肌功能,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近年,该院进一步融合现代视光技术,引进角膜地形图、电脑验光仪等设备,实现“辨证施治+精准验光”的双轨模式。例如,对近视伴有干眼症患者,联合中药熏蒸与人工泪液治疗;对调节功能异常者,在针灸基础上增加视功能训练。这种整合模式既保留了中医整体调理优势,又弥补了传统方法在屈光度量化控制上的不足。
现代医疗机构手术能力
在近视矫正手术领域,化州市人民医院作为本地三级综合医院,凭借庞世名、李林森等眼科医生团队,可开展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并具备处理高度近视并发症(如并发性白内障)的能力。其优势在于多学科协作体系,如遇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病例,可即时启动内科与内分泌科会诊。
民营专科医院则填补了技术服务差异化需求。化州爱尔希眼科医院引进德国蔡司全飞秒设备,提供10800元起的半飞秒至20800元起的TICL晶体植入等阶梯化方案;晞尔康视明眼科则侧重个性化,通过角膜厚度、暗瞳直径等20余项术前检查,为患者匹配术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均建立术后追踪系统,如爱尔希眼科承诺1年内提供6次免费复查,以监控视力回退风险。
基层筛查与防控创新
针对农村地区眼健康资源匮乏问题,2023年中山眼科中心的“5G智能眼科巡诊车”项目落户化州新安镇。该车搭载AI辅助诊断系统,可完成验光、眼底照相、眼压检测等基础筛查,10分钟内报告。试点期间累计服务超800名村民,早期检出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病变12例,显著降低致盲风险。
此类技术赋能与山东省“三级防控”模式形成呼应。化州部分学校已借鉴该模式:一级防控由校医实施每学期视力普筛;二级通过云平台对近视增速过快学生发出预警;三级转诊至医院制定光学干预(如角膜塑形镜)或中医干预方案。数据显示,参与试点的化州第六小学学生近视年增幅下降7。
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化州近视防治仍面临三大瓶颈:其一,技术覆盖不均衡。高端设备集中于市区机构,乡镇依赖流动筛查导致连续性不足;其二,家长认知存在误区,超40家庭认为“近视仅需配镜”,延误早期干预时机;其三,中西医协作机制缺位,中医调理与屈光手术数据未实现互通。
未来需着力构建区域眼健康共同体:在横向层面,推动公立医院与民营机构建立转诊标准及质量互控体系;在纵向层面,以镇卫生院为枢纽,向下培训村医开展基础视力监测,向上对接三甲医院远程会诊。同时参考山东省“生命全周期眼健康系统”,开发本地化电子视力档案,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动态追踪。
化州近视防治体系正经历从“单一矫正”向“全域防控”的转型。一方面,中医院的整合疗法为低龄患者提供安全选择,爱尔希等机构的精准手术解决高度近视需求,而中山眼科中心的5G智能筛查则突破基层服务盲区。未来核心在于打通“预防-干预-治疗”链条,通过资源下沉和数据共享,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三级防控网络深度结合,终实现化州青少年近视率增速的有效遏制。
> 数据注解:山东省推行三级防控后,2020年近视增长率(4.52)显著低于全国均值(11.7),印证体系化防控的价值——这恰为化州的下一步实践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