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诊室窗户,映照在一位小患者稚嫩的脸庞上。在厦门中医院的眼科诊室,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当近视问题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普遍挑战时,厦门中医院正以其深厚的中医底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近视防治开辟了一条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独特路径。
特色诊疗体系
厦门中医院近视防治的核心在于其"整体观"指导下的个性化诊疗体系。医院深知近视成因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诊疗过程绝非简单验光配镜,而是构建了一套融合体质辨识、眼部检查、视觉功能评估及生活习惯调查的立体诊断框架。
医生通过细致的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屈光检查、眼轴长度测量、角膜地形图等数据,全面剖析每位患者的近视状况及其背后的体质特点(如肝肾不足、脾虚气弱等中医证型)和用眼环境。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精准评估,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极强的综合干预方案奠定了科学基础,确保治疗有的放矢。
核心中医技术
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广泛应用多项疗效确凿的中医特色技术。中药内调是重要基石。医师根据患者体质辨识结果(如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等),开具个性化方剂。临床实践显示,针对青少年假性近视及早期真性近视,合理使用如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肾养肝明目的中药,配合健脾益气药材,能有效缓解视疲劳,改善调节功能,部分患者视力得到稳定甚至提升。
穴位刺激疗法同样扮演关键角色。包括揿针(耳穴压豆)、眼周穴位按摩(如睛明、攒竹、太阳)、特定穴位(如风池、养老)针灸及雷火灸等。这些方法旨在疏通眼部及头部经络气血,改善眼周微循环。《针灸治疗学》明确记载眼周穴位对调节视力、缓解疲劳的作用。202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一项临床观察亦表明,揿针配合特定中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有积极意义。
科学视觉训练
厦门中医院积极引入并融合现代视觉训练理念。针对调节滞后、集合不足等与近视发展密切相关的视觉功能障碍,医院配备专业设备和训练室,由经验丰富的视光师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视觉功能训练。
训练方案包含调节灵活度训练、集合散开能力训练、双眼协调性训练等核心内容。2023年《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的研究综述指出,科学规范的视觉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调节功能,缓解视疲劳,对控制近视进展具有积极作用。这种训练与中医的推拿按摩、穴位刺激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改善眼肌协调性和调节能力,形成"内外兼修"的防护机制。
中西医协同优势
厦门中医院近视防控体系的亮点在于其中西医优势的深度整合。西医方面,医院严格遵循近视防控指南,提供标准规范的医学验光、的屈光矫正(包括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等特殊镜具的验配),并利用先进设备(如生物测量仪、眼底照相机)进行眼轴监测及眼底健康筛查,确保基础诊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中医的介入并非替代,而是强有力补充与增效。中医的整体调理旨在改善患者内在体质和用眼耐受力,缓解西医手段难以根除的视疲劳、干涩等不适症状。二者协同作用,既关注视力矫正的即时效果,更着眼于调整体质偏颇、改善视功能、延缓近视进展的长远目标,实现了"标本兼治"的升级模式。
预防教育体系
医院深谙"上医治未病"之理,构建了强大的近视防控宣教网络。通过定期举办校园讲座、社区义诊、家长课堂等活动,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中医护眼理念(如"惜目"、"远眺")及实用保健技巧(如规范的眼保健操、穴位按摩法)。
营养干预是重要一环。中医师和营养师依据体质辨识结果,提供个性化的食疗建议,强调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维生素A的食物(如枸杞、蓝莓、胡萝卜、深色蔬菜),并指导合理药膳调理,为眼睛提供充足营养支持。医院积极推广"目浴阳光"理念,鼓励增加安全有效的户外活动时间,利用自然光照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这一措施已被大量研究(如中山眼科中心团队的研究)证实是延缓近视发展的关键保护因素。
厦门中医院在近视防治领域的探索,生动诠释了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从精准的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到特色外治技术缓解视疲劳,再到融合现代视觉科学的功能训练与规范光学矫正,以及覆盖院内外的立体化预防宣教体系,医院构建了一套多维度、个性化的近视防控路径。
这条路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中医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为引领,深度整合现代技术,既着眼当下视力问题的解决,更致力于从根源调整体质、改善视功能、纠正不良习惯,以延缓进展并促进眼健康。面对近视高发的严峻现实,厦门中医院的实践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近视防控模式贡献了宝贵的地方智慧。未来,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中西医结合防控方案循证研究,深入挖掘特色技术的科学内涵,将助力这一模式走向更广阔天地,惠及更多近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