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明眸眼科 > 机构咨询 > 宁波第二医院眼科近视眼综合防治策略研讨会暨经验交流

宁波第二医院眼科近视眼综合防治策略研讨会暨经验交流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古琵琶’暮墨染雨 上传提供

发布: 123 评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眼科作为浙东地区近视诊疗的核心力量,依托百年老院的综合实力与专科化发展模式,在近视防治领域形成了“精准筛查—个性化干预—终身眼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面对宁波市中小学生近视门诊量年均增长5、高度近视年轻化趋势加剧的严峻挑战,该科室凭借先进的设备配置、深厚的临床积累及创新的防控模式,持续引领区域近视防治工作提质升级。

宁波第二医院眼科近视眼综合防治策略研讨会暨经验交流

专业技术与学科优势

科室整合眼底病诊疗与屈光手术两大核心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力。陈桂文主任领衔的专家团队(综合评分2400分)在近视并发症防治领域表现突出,尤其擅长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设备精准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高度近视相关继发病变,并通过眼前后段激光技术实现早期干预。团队年均完成超千例近视矫正手术,覆盖全飞秒、ICL晶体植入等主流术式,针对800度以下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显著降低术后眩光等并发症风险。

硬件配置方面,科室配备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鹰视FS200千频准分子激光等设备,并建有标准化层流手术室,确保手术环境安全可控。同步引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角膜形态、眼轴长度的动态监测,实现近视进展速率及手术方案仿真设计,将手术安全边际提升30以上。

青少年近视防控创新实践

针对宁波市中小学生近视低龄化趋势(部分小学一年级即出现近视),科室创新构建“医校联动分级防控体系”。2022年起,深度参与宁波市21个医校共建近视防控圈建设,与辖区学校合作建立“红黄绿”三色分级预警机制:对远视储备不足的“黄码”儿童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延缓近视发生;对已近视的“红码”学生实施阿托品联合离焦镜片的强化干预,将年近视进展控制在50度以内。

科室主导的校园筛查工程年均覆盖3万余名学生,建立动态眼健康电子档案,通过算法模型识别高危人群。典型案例显示,一名3岁幼儿经筛查发现双眼屈光参差(右眼100度远视/左眼850度近视),通过早期配镜干预避免弱视发展。该模式使防控圈内学校近视率两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与上海市推行的远视储备建档管理成效相当。

全周期近视管理策略

科室积极响应《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将服务场景从青少年延伸至中老年群体。学龄前阶段重点关注远视储备消耗速率,通过建立屈光发育基线数据,对年消耗量超50度的儿童启动行为干预(如每日2小时户外光照暴露)。成年期则侧重术后的长期随访,利用物联网技术远程监测患者视力波动及眼底变化,预防视网膜脱离等高度近视并发症。

针对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科室联合内分泌科开展代谢综合征管理,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叠加风险。数据显示,该群体定期复查依从性提高40后,黄斑裂孔发病率下降21。同步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将针灸改善眼循环、中药调控巩膜重塑等疗法纳入个体化方案,填补药物防控的空白领域。

区域协同与未来规划

作为宁波市眼科专科联盟枢纽单位,科室牵头搭建双向转诊平台,累计接收区县医院转诊疑难病例超800例/年。通过下沉专家开展基层培训(如OK镜规范验配、激光操作实训),推动鄞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初级筛查准确率达92以上。科研方面,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启动“病理性近视基因图谱”项目,聚焦MAF、PAX6等易感基因的临床转化研究。

面对角膜塑形镜验配量暴增(宁波年增幅超50)带来的安全管控需求,科室计划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器械溯源系统,确保高值耗材使用合规性。同步研发VR视觉训练课程,结合多巴胺分泌调控理论,探索虚拟户外场景对延缓近视进展的生理机制。

宁波第二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防控需突破“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路径,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早期筛查锁定高危人群、联合光学与药物手段延缓进展、整合新技术优化随访效能,该科室将区域近视防控从被动矫正推向主动干预阶段。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三项能力:基于基因风险的模型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方案决策、跨学科并发症防治平台建设,终实现“高度近视致盲率下降50”的“健康宁波2030”核心目标。